约6100字。
诗歌教学研究——诗歌意象研究
月光下的诗人
——怀远,思乡,永恒
天津二十中学
李军
——怀远,思乡,永恒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是一个常见的、传统的意象,唐诗的题目就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浸润中:《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望月怀远》、《古朗月行》、《拜新月》、《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月夜》、《月夜忆舍弟》、《江楼月》、《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夜下征虏亭》、《嫦娥》……难以尽数。月光如水,月华如练,月有升沉圆缺,而又亘古如新。一轮明月,历尽人间沧桑,阅遍世上悲欢,引动了诗人无限情思。可以说,明月(新月、残月、冷月、秋月、月色、月光……)是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意象,其意蕴也很复杂,大体来说,可以析为以下几种:怀人念远、游子思乡、流逝与永恒。
一 海上升明月
——怀人念远
“多情自古伤离别”,“悲莫悲兮生别离”,别后相思,总是这样牵肠挂肚。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之夜,正在密州任上的大诗人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怀念分别近七年的弟弟苏辙。诗人的思念是如此之深,以致在词中对当头的圆月发出了指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随即,旷达的诗人又释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一段由月及人,以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既有诗情,又具哲理。末一句发愿真挚,胸怀超达,令人赞赏不已。其实,苏词这句“千里共婵娟”乃是由南朝谢庄的《乐赋》中“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句化来。但了然无痕,自然真切,而胸襟、气象又非谢赋可比,真可谓“点铁成金”。黄庭坚的《元明留别》“莫推月色共千里,不寄江南书一行”反用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之意则又把这个意思推进一层,但终不及苏词。
最早化用《月赋》词句的也许是唐代的张九龄,《望岳怀远》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已经有了谢庄的影子了。从此,皎洁的明月就成了亲情、友情的最好见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益《写情》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孟郊《古怨别》
只因明月见,千里两相思。
——杜牧《偶题》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梁启超论及诗词意境时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景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思念之情是如此深切,而又无可奈何。于是将一腔离愁别恨倾注在明月之中。正因为“年年今日,月华如练,常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使人感到明月也仿佛故意跟人作对——
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
——张先《木兰花》
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晏几道《虞美人》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