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00字。
鲁迅——以人格而伟大
何满子
这本小书是我自上世纪90年代起约10年间写下的读鲁迅书的有关文字。当然,在我别的言谈里,也常谈他和引述他的书,因为要谈中国的事情,是没法不求教于鲁迅的。很抱歉的是,这些文字中专门针对文本研究的只有解读《阿Q正传》的一篇,别的大体都是人格描叙。这与我走近鲁迅的态度有关。从我认真读鲁迅书起,都是为了从他通晓中国的事情,现实的和历史的;他怎么评价,怎么思考,是我关注的焦点,于是注意力就不知不觉集中到鲁迅本人身上去了。有如听老师精采的讲课,觉得这老师真了不起,因此注目于他一样。哪怕读鲁迅的小说,从《狂人日记》到演绎古人古事的《故事新编》,凸现在书中的都是鲁迅的丰姿和声口,不像读别的小说那样你总会被小说中的情节所吸引而不会心心记挂着作者。小说尚且如此,更不说正面显示人格的杂文了。
我有一个似乎不合逻辑的判认:所有伟大的作家都因他们的作品而伟大,但鲁迅却因他的人格而伟大。作家不靠作品而伟大,说得通么?正如一个轻薄儿的比较观:“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但奇怪的是,就靠这“一堆”和“这点东西”,中国人,中国的事情,整个中国,包括这类弱智的轻薄儿,都收在鲁迅的书里了。没有任何智慧、任何艺术有如此大的容涵量!倘若“风格即人”的论断不诬,结论就只能是鲁迅伟大的人格包含了整个中国。鲁迅以人格而伟大。
人格,特别是伟大的人格是无法模仿的,古人因而有“高山仰止”之类的话头,只能落实到“心向往之”。我不是以学者态度研究鲁迅,读鲁迅书在我非常实用主义,除了前面所说的从鲁迅书理解中国之外,是为了使自己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做人不至于做得太不像话。
但也并非从鲁迅书学习在中国做人的窍门。鲁迅虽被人说成是“世故老人”,中国的人情世故他也确实深谙,但他也有时会冲动,处事很不“策略”。这是我1989年听到的王瑶对鲁迅的评语,我听了颇有同感。那是在贾植芳家遇见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