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600字。
第七讲:现代文鉴赏及短评写作
2005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重庆卷、辽宁卷、福建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等9套试卷的文学作品阅读在试卷结构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变动:改最后一道客观鉴赏题为主观鉴赏题。增大了文学主观鉴赏比重,突出了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表现,赏析文章语言、形象、艺术手法,浅谈构思技巧。如辽宁卷第22题“如果将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简要赏析”,福建卷第16题“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作简要赏析”,广东卷21题要求对作者的观点作出简要评价,湖南卷21题要求从语言描写或肖像描写或侧面描写等几个方面写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这令现在许多学生惊慌失措,无所适从。其实,只要我们在阅读上想好对策,学生就会很快适应。
一、新题型的特点:
1、紧扣考纲,增强综合性。考点更为集中,综合思辩性增强了,更利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2、增大自由度和开放性。原来设计成多项选择题,考生成了信息整合和筛选的工具,缺乏自由度和灵活性,现在考生可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自由发挥,使答案出新出彩,可能这正是命题者的初衷。
3、增强分析能力,检查语言表达效果。以前对文章的分析鉴赏由命题者揭出,考生可充分利用题干内容读懂文章,反过来答题,并且语言表达非常有限。新试题将充分发挥考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由自己分析,自己出结论,并组合语段回答问题。作文是最高级的语言终极表达,因此,新试题不是取消了语言表达,而是增强了语言表达的难度,充分体现了人文性和文学性.切实体现了新课标要求。
4、针对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思维与写作的完美结合,新试题明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极具针对性,使考生易于把握答题方向,同时三题选一,既符合文章实际,又给考生充分选择余地,利于考生扬长避短。所给试题都是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的范畴,极具思维性。创作需要灵感,鉴赏需要智慧。且与短文写作相结台,能充分检阅考生语言组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作文扩分的一次尝试,收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5、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实际。新试题既体现了赏析文章的一般方法,又紧扣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教什么、考什么,改变了考试与教学脱节的现象,预示了语文命题方向,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福音。
二、分析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1、评价主题思想的方法。
①把握文本内容 ②关注作者情感 ③力求知人论世 ④用语恰到好处
2、主题思想的几种常见表达方式。
①反复语:有的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语词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比如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中多次出现了“中国人”这个概念.可文中“中国人”所指的实际内容是不同的,只有弄清楚这不同的“中国人”,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②概括语:这是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语句,常常以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出现。
③主旨语:点明题旨,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为主旨语。它最能集中地体现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
④过渡语:有些文章的过渡句不仅显示着文章的层次脉络,也常常显示着文章的主要思想。
⑤标题语:它往往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密切的关系,有的标题可以概括文章的主题,或是体现文章主题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