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人物阅读:追慕不朽的灵魂——鲁迅
- 资源简介:
约14140字。
主题人物阅读:追慕不朽的灵魂——鲁迅
【导读引语】 高三语文组 编制
他矮小,身高只有1.5米左右,但他的铁肩却掮起了“地狱”城头那扇黑沉沉的闸门,引领着人们向着日出的东方奔去。他瘦弱,离开这个世界时体重不到80斤,但他发自内心的挟带着民族的大悲愤、大爱憎的呐喊,唤醒了无数正昏昏欲睡于“铁屋子”里的国民。他呐喊过,也曾失落过,不是为自己的“运交华盖”,而是因为“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无奈。他也曾彷徨过,不是为自己“破帽遮颜过闹市”的落魄,而是因为许多国人如“阿Q”式的愚弱。他挺起了脊梁,继续选择做一名“战士”,同一切蚊蝇走狗作坚决斗争;他仍然执著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如一面猎猎招展的大旗,坚定地矗立在反帝反封建队伍的前头。他倒下前曾立下遗嘱:“赶快收殓,埋葬,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可是,人们自发地举行了规模与“国葬”一样隆重的丧仪为他送行,人们将写有“民族魂”字样的旗帜盖在他的遗体上。他,就是我们的民族巨人——鲁迅。
【人物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