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人物阅读: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者
- 资源简介:
约11050字。
主题人物阅读: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者
沂水一中高三语文组 编写
【人物事略】
屠呦呦,药学家,浙江宁波人,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仅有大学本科学历,于1969年与其他几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523项目”。1971年,她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她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她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发明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方面的出色成绩,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2011年9月,她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10月5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颁奖辞】
屠呦呦,一个因特别而好记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中国,也传遍了全球。“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一段传奇,让国人自豪亢奋。
【素材解读】
话题1:迟到了40年的大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最早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当时的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一度被压制的疟疾又卷土重来。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药物,但始终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1969年初,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项目”课题组长,负责在中国传统医学医药宝库中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1971年,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100%。此后,她又进行了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1972年,屠呦呦与有关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地区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