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阅读真正的主人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070字。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
——浅议“课改”大潮中的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佛山市高明区纪念中学 吴 薰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育要达到“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目的,进而还强调“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语文教育究竟应该通过哪些途径达到教育的目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来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及活动范围都比较封闭,这种陈旧模式显然是与新的课程标准背道而驰的。对照课程标准精神,我们可以看出,形成这一严重偏差的主要原因由于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对语文的实践性认识不深,缺乏必要的重视。
多读多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但是由于课外阅读教学有其特殊性,在现阶段又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作为语文老师在指导过程中都会陷入“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两种极端行为:或听之任之,对学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熟视无睹;或“越俎代庖”,把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等资料事无巨细地印发给学生,还美其名曰为“减轻学生负担”。上述两种行为无疑是不负责任的,学生阅读的“少慢差费”现象更是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
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彻底走出“费时低效负担重”的低谷呢?我认为,“少慢差费”的失败经验归根结底是由于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的实践作用造成的。试想,我们在阅读指导课堂上君临一切,学生只是学习的容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处处纯粹以考试得分的功利性目的为出发点而学习,即使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经过老师的拆卸肢解之后,听起来也味同嚼蜡,面目可憎。久而久之,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激情消失了,高效率的阅读又从何谈起呢?倘若不改变这种被动学习的状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基于以上因素,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遵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把实践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融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于一体,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的课外阅读教学应采取“课内外并举,自主命题”的方式进行,即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线,根据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和能力训练点,帮助学生通过“自行探索,自主命题,品尝领悟,转化迁移”这四个环节的训练,达到理解、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