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400字。
古典诗歌鉴赏
一.考点要求:
“古诗阅读鉴赏”属于“文学鉴赏”部分,而从前的“文学鉴赏”专题主要是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古诗和新诗的鉴赏评价。2002年《考试说明》化解了这一部分,将“古诗阅读鉴赏”归入了“古诗文阅读”,于文言文阅读放在了一起。“新诗阅读鉴赏”没列入,另外,“古诗阅读鉴赏”也放在第二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说明》中提出的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诗歌鉴赏的趋向: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词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上,但在实际考查中,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原因,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根据今年《考试说明》的表述,并对照过去近十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特点,诗歌鉴赏命题的趋向:
1、题易做难:
从诗歌材料的难易来看,以往的诗歌鉴赏题,在材料选择上,既有写景状物以寄寓情怀的,也有怀古咏史以讽喻时政的,既有表现个人忧愁伤感的,也有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材料简单的自不必说(如2001年春季的《鸟鸣涧》),那些即便材料本身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甚至是高难度(如1996年的元曲),但是由于题干的要求是选择“说法错误”、“分析不当”的一项,考生一般可以借助正确的选项准确地理解原诗。以致有人评价说:过去的诗歌鉴赏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而是一种变相的判断,是考查学生判断别人的鉴赏是否正确而已。
现在,既然命题者放弃了这种“考查判断”的简单样式,转而选用客观上可能会加大难度的主观表述的形式,为了能够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而且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的状态,选择的诗歌材料可能会比较浅显,从而降低阅读难度。
2、选用定论之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可见,鉴赏是带有明显的主观性的。如何使考生对作品的理解不致有悖作者及命题者的本意,这就必然牵涉到是否选用定论之作这个问题上。选用定论之作,考生曲解或者歪解作品的可能性就小,才能更有利于达到考查鉴赏的目的。如果选用了争议、分歧较大的作品,就必然会产生见仁见智的问题,在阅卷场的实际操作中就可能不得不因此放宽评分的要求,这样的选材固然可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不利于选拔考试对考生的区分。因此,诗歌鉴赏所选择的材料,应该是定论之作,至少是“所见略同”之作。命题之所以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查内容,一是从能力出发,古诗和新诗鉴赏,在考查的能力要求上是一致的;其次,是古代诗歌在命题在选择范围上来看,古代诗歌的比现代诗歌可选择的余地要大得多;第三,古诗中有不少诗句或脍炙人口,或蕴含哲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有益。”我们从张先生选择古典诗歌考查的第三点理由中不难发现,“脍炙人口”“ 蕴含哲理”这两句话,提出了诗歌鉴赏材料的选择标准,也给我们的推测做了很好的注解。
3、内容形式两出发:
既然是以主观表述的形式来考查诗歌鉴赏,设题角度就不可能泛泛地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全面鉴赏或评价,命题者应会明确要求考生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根据《考试说明》推断,诗歌鉴赏题应会分成几道小的试题,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或分别考查或结合考查。这实际上仍是延续客观题的命题思路,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少许不同而已。
4、植根作品创造发挥:
由于诗歌鉴赏采用主观题的方式,不可能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因此,诗歌鉴赏中考生肯定有个人发挥的空间,同时这种自我发挥也必然受到一定的约束。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首先从作品自身的内容出发,尊重已有的定论,在此基础上适当发挥,但是不能无限类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夸张臆断等。
三.知识点讲解:
古典诗歌的基础知识
(一)诗词的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对古诗进行鉴赏,必须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与鉴赏有关的文体知识,一般包括诗词的源流、诗词的格律以及诗词的特点。
1。诗词的源流:
考生必须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们常说的“文史不分家”,在对诗歌源流的认识上体现得最为充分。
关于诗歌总述:
四言古诗:《诗经·硕鼠》
古诗 五言古诗:
古体诗 六言古诗:屈原《离骚》
乐府
诗 近体诗 绝句(五绝、七绝):《凉州词》(秦时明月汉时关)
形成于唐朝 (一般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宋人以为“近” 律诗(五律、七律、排律):《过零丁洋》《春望》(五律)
故称近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