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00字。
本篇开始讨论关于修辞的问题。首先讨论诗歌中的用典。
关于用典(包括使用成语)存在着不少争议,其实它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例如我们提到卢沟桥,不是想起抗日战争,就是想起卢沟晓月;提到高山流水,就要想起伯牙和琴。外国也是一样,提到珍珠港,提到本·拉登,就会联想到有关的事情,省去了很多解释,包含了很多信息,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压缩。但是,中国古典诗歌对用典似乎更加重视。其原因大概是:一、古典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对信息压缩的要求更高。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使得典故、成语非常丰富,便于使用。
《露泪缘》是清代著名的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力作,影响很大,传唱至今。现在举出其中《哭玉》(写贾宝玉悼念林黛玉)一回的部分如下:
我许你高节空心同竹韵,
我重你暗香疏影似梅花,
我叹你娇面如花花有愧,
我赏你丰神似玉玉无瑕,
我服你八斗才高行七步,
我愧你五车学富手八叉,
我听你绿窗人静棋声响,
我钦你流水高山琴韵佳,
我怜你椿萱早丧凭谁靠,
我疼你断梗飘蓬哪是家?
这一段用了多少典故?但正因为用了这些典故,才把林黛玉的性格、才华、身世等等描述得淋漓尽致。
当然,用典过多过僻,也会引起欣赏上的困难。例如李商隐的名作“锦瑟无端五十弦”就曾引起许多穿凿附会的解释,以致有人感叹:“一篇《锦瑟》解人难”。鲁迅先生的两首诗也曾被人歪曲过。一首是著名的“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 故园”,只因其中用了“神矢”一词,有人便将其解释为希腊神话中爱神之箭,说这是一首爱情诗;另一首是“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燃烟卷觉新凉。”本来是一首猛烈抨击旧社会的诗篇,有人却故意曲解“飞光(‘飞眼’?)”、“道场(‘鬼名堂’?)”等词,把它说成一首玩笑诗,说是先生的一位朋友做家庭教师,同时受到两个女学生的追求,先生作诗笑他。但是,不能因为有的典故不易理解就拒绝用典。现在再举李商隐的一首诗《泪》:
永巷长年怨绮罗,(深宫宫女失宠)
离情终日思风波。(友人离别相思)
湘江竹上痕无限,(娥皇、女英怀念虞舜)
岘首碑前洒几多?(西晋百姓怀念羊祜)
人去紫台秋入塞,(昭君出塞)
兵残楚帐夜闻歌。(霸王别姬)
朝来灞水桥边问,
未抵青袍送玉珂。(贫士送贵人)
用七个故事或场景(都是典故!)写泪,最后归结到对自己身为贫士而被迫去送贵人这种尴尬处境的感叹,通篇却不露“泪”字。岔曲发展了这种形式,形成了一批名为“赞某不露”的作品,现在举一首《赞竹不露》:
林落深幽,七贤同游。拂寒烟,数竿浅碧衬新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