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380字。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应注意表达技巧
一、 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 命题形式:
分析作品的整体风格;分析诗歌体裁特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诗眼;分析诗歌的表现方法及表达作用。
三、 着重要了解的两点:
(一)诗歌的语言特色: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全诗无一句言羁旅的清苦孤独。首句是答复妻子的问讯,本来是应该知道归期的,这里说“未有期”,就含蓄着不尽的凄楚。接下写景,凄风苦雨连绵不断,涨满了池塘,旅邸的孤独寂寞尽在言外。后两句写得格外深沉。诗人不说对妻子的思念,却写道:何时才能团聚,剪烛西窗之下,彻夜长谈今天这一段令人愁肠寸断的生活呢?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1) 表达方式:①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动景,写山林的“幽静”;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②议论③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良种颜色分别代替(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的是反衬。
(3) 表现手法:①直抒胸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②借景抒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③托物言志(象征)。《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开头两句描写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以“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