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70字。
高考作文,评分为何有偏差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 姚芹明 (221400)
2003年高考中爆出一条新闻: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三学生费滢滢,曾参加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大赛,从8万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其获奖作品被选入现行的高中《语文读本》,但在2003年高考中,她的作文仅得25分。另有一则报道:湖南省宜章湘粤中学陈立军的高考作文《历史必须是处女》初评判为15分,复评者却比较看好这篇文章,最后经阅卷组长及核心成员审慎核定,判为48分。
这两件事在教育界乃至文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象费滢滢、陈立军这样高考作文非常优秀而得分却较低的考生肯定还有不少。是什么因素导致高考评分出现这么大的偏差?从一些报道及评卷教师的反馈中或许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一、主观臆断 高考作文有比较公正、科学的评分标准,如等级的划分、分值的确定,并在每一等级中有具体的文字说明,以此作为评判的依据。这些标准书面上是清晰的,但在具体评判时却可能是模糊的,因为它需要教师有综合加工的过程。完全依照标准太机械僵化,评卷教师可以灵活掌握评卷规则。这样,教师的主观性极大,有时标准可能屈服于意志,难免出现评分逻辑偏差。再加上由于受个人背景或主观认识的影响,评卷教师常常会以习惯的眼光、相对稳定的角度对待学生的作文,因此很难保证不带着浓重的感情化、情绪化的有色眼镜对作文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衡量作文的标准不一致,同一篇作文的得分就可能相去甚远。为保证公正、客观,阅卷虽然采用了两次评分制,但一篇作文能够同时取悦两个评卷教师显然不太可能。根据费滢滢的回忆写出的考场作文《人情与季节》,江苏高考阅卷组人员认为,文章偏离了题意,而著名作家叶兆言和苏童则认为,文章富有个性和文学性。对于陈立军的作文,初评者认为作文未能扣住文题的要求立意,复评者却认为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性的文章。江西九江一中一位曾多次参加高考评卷的老师认为,象费滢滢这样的作文至少可以得58分,甚至满分。同一篇作文得分偏差竟达33分,这33分对一个学生的学业选择及前途是多么重要!
二、求全责备 写作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更需要知识背景的积累。当代知名作家王周生和叶辛等人看了上海1998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后曾感叹:“这道题目我们也写不出!”大作家都写不出,何况生活阅历浅、涉世不深的学生。有人曾把高考作文比作为带着镣铐跳舞,这个说法是恰当的。考生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