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00字。
高考作文命题的反思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 姚芹明 (221400)
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给了考生更大的自由度、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对鼓励学生创新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其中虽然不乏创新佳作,但这些作文若和考生的数量相比较,可以说是寥如晨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部分考生的作文流于平庸?究其原因,是当前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还存在着不少阻碍考生创造力发挥的因素,使部分具有创新能力或创新可能的考生,没有激发出创新的潜能,甚至冷却了创新的激情。
一、思维的单调性 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是宽泛的,考生可以依据提供的话题为出发点,由点而面,采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发挥主观创造性,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综合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命题中隐含的条件明显具有思维的单一指向性,既定的思维方式影响了考生创造力的发挥。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条件宽泛,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结论事实上已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即学生必须用具体或抽象的、感性或理性的方式去充实这个结论。无论写什么、怎样写,最后必须归结到这个主题上来。就好比一道数学题,告诉了已知条件,只要证明已经得出的结论就可以了,考生的思维只能固定在从“已知到结论”这个命题上。2002年全国高考“心灵的选择”的话题,确立了概念的外延是“选择”,但又附加了内涵“心灵的”的限制,要求考生在作出选择的同时,必须带有精神的活动、心灵的参与,实际上命题人已经作出了选择,考生不可能再去选择,只有这样选择。这种命题方式,决定了考生的思维只能是单向的“线”而非发散的“面”,考生的思想就象被人牵着的风筝,怎么也脱离不了那根线。
二、空间的封闭性 “海阔随鱼跃,天高任鸟飞。”话题作文的开放性意味着要留给考生相当大的写作空间,让考生在这片空间挥洒个人才情,尽情展示创造才能。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时要附加诸多条件,故意封闭一些空间,使考生的思维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失去了部分涂抹个人色彩、张扬个性的天地。如2001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寓言的本身涉及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方面,但是命题人却在写作要求中规定“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内”,还要再封闭另一半——只允许批评丢掉诚信的做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考生的作文立意有一个好的导向,但不这样做就不能体现立意的导向?对于考生来说,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