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40字。
让想象的翅膀在课堂中飞翔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想象艺术
王店镇中学 于明松
摘要: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本文充分意识到想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语文教学的导入、过程和结尾三个方面阐述了想象这种教学艺术在不同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和作用,让学生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想象 兴趣 思维 创造力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提倡注重人文精神,越来越追求对学生思维个性的关怀。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它的提出,正是扣合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因为语文学科的教育对象是生动活泼的年轻心灵;而每一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课文,几乎都是作者智慧和情感的体现。这更是语文学科的巨大优势。它要求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知语文的巨大魅力,从而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艺术,而想象就是这艺术王国里的一朵奇葩。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想象无处不在,它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一、 想象导入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假如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那么,常常会津津有味地去学习,甚至会废寝忘食,并得到很大的满足。心理实验证明,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之一。
学生新学一篇课文,有经验的老师常常会设计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导入语,从而抓住学生心理,唤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充分准备。的确,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而在语文导入教学时,想象是激发兴趣的重要因素。
想象一般在问题情境中,即在必须探索新的解决方法的情境中产生的,也是受人的需要所推动的。语文教学中的想象也产生于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教师为激发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展开想象,同时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求知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兴奋,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