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4900字。
《广东新高考》写作部分
第30讲 高考作文总复习指要
●高考作文发展轨迹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除了前3年的探索、试验以外,高考作文的命题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一)1980—1989:以哲理为中心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大学实行的是“推荐”制度,推荐所谓富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上大学,称为“工农兵学员”。那时候,考察的标准主要是看手上有没有老茧,识不识鸟兽虫鱼,也就是说,那时候比较注重的是所谓的实践经验。让“工农兵学员”上大学主要是为了“搀沙子”,实行对大学的“上、管、改”。“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各个领域都进行了拨乱返正。恢复高考制度以后,为了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到高等院校深造,这时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最基本的理论素养,所以,这一阶段,高考作文的命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能够从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社会现象中抽象概括出一些理论观点,是否能运用最基本的哲学原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是,这一阶段的高考作文基本上都是提供材料的议论文,且提供的材料大多为哲理性、寓比性材料,如1980年的“画蛋”,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3年的漫画“挖井”,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等等。这一类材料寓意深刻,概括力强,涵盖面广。在审题立意时大都需要从材料中抽象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道理,在写作时也往往需要运用哲学原理来分析论证。就具体文体而言,这一类文章往往带有政论色彩,在展开议论时重在由事入理的升华,它要有较宽的思路和较大的气势,联系实际时涉及的面较广,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故而论述时常采用旁征博引的论证方式,要求论证充分,说理严密,体现比较强的理论性。
(二)1990—1997:以思想为中心
到了20世纪90年代,应试教育的弊端已日现端倪,不少学校出现了重文化知识、轻思想教育的倾向,特别是有关部门认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已经迫在眉捷,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当时社会上的普遍风气是尚实、务实,不在玄虚的理论问题上兜圈子,于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和也开始向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同时,随着考生的不断增加,也是出于降低难度的要求,于是这一阶段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命题的形式虽然大多数仍然是提供材料的议论文,但材料的性质却完全不同了。这一阶段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的某种现象的或直接、或概括、或隐喻的反映,如1992年的“候车亭前发生的事”,1995年的“鸟的评说”,1996年的两幅漫画,1997年的“青少年在助人为乐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等等。这一类材料的特点是:生活化、现实化。写作这一种类型的材料议论文,一般只需从材料中提炼出思想伦理、生活常理,追求论述的具体性和针对性。就具体文体而言,它属于思想评论。在展开议论时,重在一事一议,就事论理,论述事中之理。联系实际也大都涉及身边之事,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论述时通常采用具体而微的分析方式,要求抓住要害,深入剖析。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高考议论文,在审题立审的时候,从哲理的层次降到了思想的层次;在具体展开的时候,从注重综合概括转向了注重具体分析。文章增强了现实性、实用性。
(三)1998至今:以思维为中心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露,素质教育的呼吁声日益高涨,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撰文呼吁改革语文教学,改革语文高考,甚至连《文艺报》《北京文学》这样本来与语文教学不搭界的报刊也开辟专栏展开讨论,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语文教学、语文高考的大讨论。《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杞人忧师》《教育:我们有话要说》等一系列书籍更是对这场讨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场讨论中,虽然也不乏偏激、片面之词,但其中提出的语文学科性质的问题、语文观念的问题、教材改革的问题、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标准化考试问题,乃至命题思路的问题,都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这时候,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