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细语,润物无声——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
作者:庞贤超 时间:2008/4/12 7:30:03 来源:会员pangxianchao转发 人气:1983
不久前,与朋友聊起教育的事,又禁不住发了一番感慨:教育已然成了一潭死水,没有半点的波澜。人人都在讲教育改革,人人都在尝试新课标、搞创新,整个教育界搞得轰轰烈烈,蔚为壮观,然而课堂却在悄然沉寂。这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让人疑惑:教育到底要走向何方?岂料, 朋友微微一笑,说我太孤陋寡闻了,殊不知在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对这个名字,早就如雷贯耳了,但遗憾的是至今未听过他的课。如今重提,心中便有了挥之不去的牵挂。
无巧不成书,学校为了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特地量身定制了一批好书。在这堆书中,竟然让我发现了《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这本书。当时,真是如获至宝。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一口气将这本书从头到尾读了个遍,仍意犹未尽。掩卷深思,回味无穷。仿佛我曾身临其境,感受李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还有学生那兴奋的脸蛋,那争论不休的样子。听这样的课,实在是一种享受啊!
在这里,你感受不到设计的匠心,刻意的雕琢,一切仿佛是浑然天成,但仔细一琢磨,又处处透着精巧;没有刻意地深入,似乎是浅尝辄止,回眸时才发现渐行渐远;没有干涩和空洞的梳理课文情节,没有呆板的说教;有的是“无法预约的精彩”,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潇洒。它就像山涧的泉水,从高处流泻下来,曲曲折折,综综铮铮,随物赋形,无羁无碍。正如李镇西自己所说的“举重若轻,行云流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品读着语文的奥妙,享受着语文的魅力,灿烂着自己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有哪个学生不全身心投入,有哪个老师不由衷地敬佩!这样的教学境界,又需要教师具备多么深厚的内在功底和高超的处理艺术。
反观自己,不觉汗颜。身为中学语文教师,课堂的处理是多么的苍白,没有调动学生的情感;没有激发学生的心智,没有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甚至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程序,改变课前的某些设想。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把课堂生硬地往前推进。每每一节课下来,便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沮丧,而这种情绪自觉不自觉地又延伸扩展到了学生身上。周而复始,原本对教学很热情的我,竟产生了厌教的念头。现在想想,是何等地可笑和幼稚。其实,一直以来,自己都站错了位置,颠倒了方向;把自己置于高高的讲台,以俯视的目光去审视台下的学生,怎么能建立一种平等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呢?又怎么能让学生给老师平等地对话,从而走进文本,解读属于自己的天地?而李老师所追求的是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的感受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因为是学生需要学而不是老师需要教。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和思考的大脑,让学生在情感的融汇中,在思想的碰撞中,自主学习,自己领悟,从中获得的不仅是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更是语文素养的提高。
除此以外,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执教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我也曾教过,回想起来,真是惭愧。我用了四节课的时间,讲得身心俱疲,而学生却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李老师只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轻轻松松地将学生引领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走进朱自清的世界,读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其中无不体现出李老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睿智的思想。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李老师不仅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师能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于教学之中,提高课的质量和品位,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他的许多评论,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
读李老师的课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妙,作为老师的乐趣和崇高。然而更多的是他让我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地需要学习,需要充实。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丰富的人,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从教学的死胡同中走出来,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