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小说阅读备考资料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素材 / 中考专题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2/18 21:58:0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0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2130字。
2006年中考小说阅读备考资料
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
一、知识点: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2.人物的塑造:①依托于情节;②正面描写;③侧面烘托;④细节描写。
3.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能力点: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学生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在叙事上可以顺叙、倒叙或插叙。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插叙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学生要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2、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能品味、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①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具体的事件表现出人物的具体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②小说的人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所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还应注意挖掘人物的深层含义,体会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特征。如《故乡》里的闰土、《范进中举》里的范进等。
③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和侧面烘托在刻画人物特征、突出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能抓住对人物形象描写的特点来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孔乙己的“站着喝酒”和“长衫”);能体味小说细节描写在“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
3、分析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烘托主题方面的作用。
①社会环境是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或暗含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的主题与之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一般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要学会联系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②能理解人物的某一行为在大的环境、背景中有什么样的意义,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4、体会、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
能把握贯穿小说内容的主要线索(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变化等),揭示出“故事”深层的含义,知道作者在张扬什么、讽刺什么、反思什么;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5、理解并表述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
体会含义可从这些角度入手:能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或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联系小说的背景和主题,体会句子含义;结合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句子含义;从语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体会句子作用。
6、能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如续写、补出人物的话语或心理活动、说说言外之意等)
7、小说的写作特色分析,特别是文体特色分析。
了解小说的特点,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了解巧设悬念、欲扬先抑等叙事技巧;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对文学作品能对其内容、写法、主题作适当的点评。(如《咱俩的秘密》阅读)
三、示例及训练:(湖北荆州2003中考题)
送报的少年
万欣兰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