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600字。
古代诗词鉴赏
[考点解说]
考点: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说:
古代诗歌鉴赏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诗歌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层次高的创造性活动,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需具备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
1、理论方面。诗言志——表达内心的情感、志趣和抱负。诗缘情——有强烈的感情。意象——浸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意境——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有清新幽丽、冷落凄清、苍茫悲凉等。
2、体裁方面。古代诗歌分古体诗(考的可能性不大)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分绝句和律诗。绝句共四句;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词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歌,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一段,中调、长调分两段,即上阙和下阙,又叫上片和下片。
3、抒情方式方面。诗歌中的抒情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抒情、怀古抒情三种。
4、表现手法方面。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对比、映衬烘托、渲染铺陈、虚实结合、以动写静等。
5、修辞手法方面。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拟人、反复、夸张等。
6、风格流派方面 作家的生活经历、个性特点、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王维的清新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苏轼的旷达豪迈,李清照的委婉含蓄等。
7、语言特色方面 (1)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2)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彩、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题型:
1、 客观题,即选择题,把对诗歌的鉴赏编成有对有错的四个选项,要求考生在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自1993年到2001年一直采用这种题型)
2、 主观题,即要求考生按题目要求用文字作答。此题型难度较大。(自2002年始)
方法:
鉴赏评价诗歌,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阅读题目,把握主题。例如: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从标题上就可得知写的是一个人于商山早早地出行。再联系诗中的“客” “月”“霜”“落叶”等意象,便可推知诗中人物的身份是客行在外的旅人,他的心境是孤独悲凉的。
2、解读意象,探究意境。例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中“空山”“新雨”“傍晚”“爽秋”“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等意象组成了一幅清新幽丽之境。由此,我们能体味到作者向往山村的宁静纯朴,对污浊的官场厌恶的思想感情。
3、抓住关键,重点理解。例如: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主旨句“落花时节又逢君”,看似写重逢欣喜之情,深入剖析“又”字,其实蕴含了景物、人事、情感全非的不尽感慨。
4、知人论世,窥测意图。例如: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诗写了一个“愁”字,“愁”缘何而来?其实“愁”概括了作者的半生经历,辛弃疾是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复国,献计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到投降派的迫害打击。这“愁”是忧国伤时、报国无门之“愁”。
[高考题例]
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1999年高考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