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7年北京高考议论文的冷思考:热点·标杆文·深度解读(一)
- 资源简介:
约48480字。
关于2017年北京高考议论文的冷思考:
热点•标杆文•深度解读(一)
一、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有人总结为,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守住自己的价值
“工匠精神”一词在近年来的热度持续攀升,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前进的方向。然而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所谓的工匠精神与时代脱节,无法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力。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工匠精神狭义化了,认为只有极致地精雕细琢、传承传统、深入挖掘才是工匠精神,这就使人联想到众多传统手工艺人寂寞而倔强的身姿,使工匠精神罩上了一层带有悲壮色彩抑或是奢侈品光泽的滤镜。然而这便是工匠精神的全部吗?
其实不然。凡是对精品饱含着执着坚持和追求的制造,在我看来,都是一种工匠精神的贯彻。工匠精神可以流淌在传统手工艺老匠人掌心的温度中,也同样可以活跃在现代制造业中,光彩熠熠。苹果手机的原则之一,是“用做电脑的态度做手机”,用最高品质的金属材料和电子元件,力求人性化的系统优化。我们从中看到了创新的火花,也看到了,反复甄选、精益求精、执着不懈的工匠精神,二者并不冲突。创新与传承一同包含在这种名为工匠精神的职业态度下。
这二者实际上殊途同归。工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在一件物品上灌注了多少间精力,工业化流水线依然可以生产出精美高质的产品,关键在于能否坚持自己的价值,不妄自菲薄,不同流合污。生产者生产出的产品,在有工匠精神的人看来,已经打上乐生产者自己的烙印,流淌着生产者的血液,是生产者本身的一部分,产品与我共生,产品的质量与我的品行直接挂钩,我又怎能偷工减料生产出一个人格的残次品呢?生产者的人生价值通过产品实现,并且他们从未低估自己的价值。梁明毓砸碎1000多个有气泡瑕疵的琉璃,得到他所理解的凝固永恒,与其说是悲壮,倒不如说是他对美的极致追求,对自己人格不可有一丝污点的人生追求。“残次品是不会面世的,这不是经我手的东西,我做不出来”。近年崛起的魅族手机贴出一张研发部门为追求更高质的通讯信号,而在试验中消耗掉的近百块金属背板图。与其说是“利他才是利己”的市场规律在发挥作用,倒不如说是手机人对品牌的忠诚,一种情怀的流露,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生产者生产出的产品,成为他们自身的一个符号,炼物如练己,产品和自身已成为价值共同体。反观当今身为制造大国的中国,以金钱来衡量人生价值的社会风气下,低质劣质的廉价商品泛滥,有时甚至假货横行,工匠精神,不是现在所迫切需要的时代呼唤吗?
匠心之道
在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工匠并不是一个罕见的职业。而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工匠精神”却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人们一边感慨“工匠精神”之稀缺,一边试图在传统文化中寻觅匠心。而在我看来,匠心之道,其实全在一个“守”字:以理想为基,时间为功,而不改初心,精益求精,臻于至善。
匠心之道,在于守心。守坚持不懈的恒心,守深入灵魂的爱心。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用六年光阴在研读、翻译、编审中雕琢文本,只为给读者还原作品中那份神韵。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六年?草婴对译作字句的研磨,绝非对世俗名誉的追逐,而皆出于对作品的热爱,及推广作品的无限热忱。是以无论工匠、文匠,欲行匠心之道,必对所选事业抱有深厚之情,方能坚定无悔踏向征途。
匠心之道,在于守静。守“世人皆醉我独醒”之平静,守万籁俱静时的那份寂寞。当年法拉第要求弟子每天记录实验成果,而弟子却因枯燥而脱离师门。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