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理诗思想内容鉴赏训练举隅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17 17:28:31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000字。
古代哲理诗思想内容鉴赏训练举隅
福安二中 教研室 
阐发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许多诗人常常把自己对自然界、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和思考而形成的深刻认识,用诗的形式具体、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他们或是借助某一物,或借助某一特定的情景,或借助生活中的某一现象等等,不一而足,将鲜明的艺术形象与深刻的道理融合成一个整体,用艺术的形象来开人心窍,启人心智,以形感人,以理服人。因此,鉴赏这类诗歌不仅要感受诗中鲜活的艺术形象,还要把握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深刻认识,从而领悟诗歌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哲理诗从思想内容上看,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借物寓理
这类诗通常是借助某个具体事物的特定形象和某种特点,来寄寓某种道理的。
例如: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鉴赏这首诗我们就可以先从形象入手。从一二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在高高的桐树上,饮着清露的蝉,它清脆悦耳的鸣叫声飞出疏桐,传向远方。接着作者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点明了蝉声远播并非凭借外物外力。
诗人咏物的目的何在呢?我们知道,以物喻人是咏物诗常用的手法,因而,理解形象的第二步就要弄清蝉与人的内在联系。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在诗中,“垂緌”“居高”“饮清露”的外在形象美,很自然会让人联系到人的品行高洁的美,不借助秋风传声,也自然会让人联想到不借助外部事物外部力量传播名声。至此,我们不难这样理解,本诗表达的心情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无需某种外在的凭借,自然会美名远扬。
再看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画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从诗中两个形象——琴和指,以及两个问句上看,我们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作这样的思考:琴声从何而来?“琴”本身不发声,“指”本身也无法发音,只有二者相互配合作用,才能产生优美的乐声。由此生发开去,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不难让人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常常需要互相配合(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
诗歌形象的把握要从诗中描写的外在特点入手,进而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联想,由物到人或到事,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互相联系,认真揣摩,才能较准确地理解把握诗歌所要阐述的道理。
二.借景寓理
此类诗与写景抒情类诗歌不同,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寄寓某种道理或为说理作铺垫的。如杨万里的《过沙头》: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