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200字。
“顽石故事”辨析
曹雪芹在叙述《红楼梦》一书缘起(也就是此书又名为《石头记》的缘故)时,编造了一个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单单剩了一块未用的顽石的故事。这故事在各种版本中有所不同。“顽石故事”在各种版本中比较一致的情节是,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经一僧一道“袖了这石”,于神瑛侍者下凡之际“夹带于中”,使它有机会在红尘中历经繁华,因此《红楼梦》就是“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但对比各版本中的顽石故事,我们可发现两处重要的细节存在明显不同。本文试图从情节的合理性、逻辑性方面进行分析,以判别哪种版本方为曹雪芹原稿。在此基础上,我们详加探究顽石故事的象征作用,这对我们理解《红楼梦》的创作意图以及曹雪芹的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判别意义。
顽石与通灵宝玉
现存各种抄本(除甲戌本外)均为顽石本身就是一块扇坠大小的美玉,未经那僧的幻化即为通灵宝玉。各抄本的文字也几乎一致,如庚辰本、戚序本、蒙府本第一回顽石初见僧道时: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 “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唯一有较大不同的是甲戌本,那僧用幻术将石头变成了通灵宝玉: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
我们通过对比可知,甲戌本比其它脂本多出了四百二十字左右(“[ ]”号内为主要异文)。笔者认为,此段甲戌本应是曹雪芹的原稿文字,原因在于:
1.甲戌本多了一段顽石与僧道的对话,石头听了僧道说到的红尘中荣华宝贵之事后打动了凡心,要求僧道带它到人间享受一番。这样再由僧施幻术并携入红尘便较为顺理成章。而其它抄本中,那僧看它是个宝物,便自作主张“镌上数字”,要把它携入红尘,这就显得很突兀。
2.我们看其它抄本中,“来至石下”中的“石”联系小说的前文可知,就是指那块“无材补天”的顽石,然而接下来,“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似乎应是另一块石头了,可后文又告诉我们,仍是那个石头。这就产生了矛盾。
3.顽石本是巨石。顽石原本是一块虽灵性已通但形体较大(质蠢)的石头而已,曹雪芹从来也没说过,青埂峰下的顽石是一块“美玉”。如“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已分明告诉我们,这个顽石是巨石。上面引的二段,不论是“来至石下”还是“坐于石边”,如果是个“扇坠大小”的小石子,恐怕说不过吧?
4.“且又缩”露出破绽。各种版本均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一个“缩”字就留下了被那僧施过幻术的痕迹,如果僧道看到时已是扇坠大小,就应该说“且还是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难道僧道看着它自已在“缩”吗?此外,从甲戌本文字来看,“且又”两字在这句话中是说,石头变成了既是“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又只有“扇坠大小”。并不存在欧阳健所理解的经过了“变成”、“缩成”两个阶段,因为“且又缩”不必理解为“再缩”之意。
由此可见,甲戌本文通句顺,而其它抄本由于少了其中415字,变得与小说总体的描述不合,破绽百出。由于缺损了这四百余字,又未经过相应的修改,给我们留下了破绽。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缺这四百余字后除了与上下文有矛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