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00字。
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重庆市育才中学 李小省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是最能展现个性的学科,教师可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将各种教法和创意融会贯通,独辟蹊径,发掘个性化的教学内容;立异标新,创造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的学生。从这几方面入手,让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程标准 个性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是如此——教无定法。特别是语文教学,它像海洋一样辽阔,你可以在浅海近滩劈波斩浪;也可以向遥远的天边扬帆远航;它又像苍穹一样广袤,你可以在阳光下欣赏那如雪如絮的朵朵白云,也可以在月光下赞叹那如奇珍异石般的繁星北斗。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学者的头脑学识,更要有艺术家的个性风范。因此,一味地模仿和效法某种教法或模式,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学识修养、性格气质以及教学对象、课文类型、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等,运用新课标理念,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将各种教法和创意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为我所用,让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让自己的语文课堂个性飞扬。
一、独辟蹊径,发掘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科,它的教学更应有自己的个性。
一篇文质兼美如行云流水般的文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却仅仅停留在词语解释、语法分析、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上,拆来拆去地肢解课文搞各种题型训练,本来读一遍明白如话,却非要神秘兮兮地剖析个天翻地覆,甚至超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弄得学生不知所云,甚至把理科教学的模式拿来,错误地把课文当成了“牛顿定律”和“勾股定理”,总希望课文像数理化公式那样能举一反三,以一当十,这显然是扼杀了语文教学的个性。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在字、词、句、章、语法、修辞等方面细致分析,而忽视了诵读与整体领会,必然会破坏原作的优美意境,学生听来也一定会味同嚼蜡,索然寡味。第一次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就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学生反应平淡,课堂如一潭没有丝毫涟漪的死水。而第二次教这篇课文时,我从这篇散文景美、情美的个性出发,独辟蹊径,注重意境的创设和诵读欣赏训练,特别是辅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插入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诗歌散文专题片《荷塘月色》视频剪辑,又辅以孙道临朗诵的《荷塘月色》录音,让学生在聆听、欣赏、诵读中展开联想想象,自始至终沉醉在荷香月色、诗情画意的素淡朦胧的意境中,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整个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得到了充分的艺术享受。学生说这样的语文课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他们得到的感悟也更形象丰富。这就比老师唱独角戏,强行灌输取得的教学效果好了不知多少倍。
其实,无论哪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感情和个性的凝结。语文的个性教育,应该尽力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对一些名家名作,可以选取一点突破,突出其独特的个性美。如教学《陈情表》,可展示亲情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亲情体验;教学《雨巷》,可品味其意境美和节奏美,引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教学《门槛》,可挖掘思想的内蕴美,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边城》可通过让学生深刻领会作家精心构筑的“美”与“爱”的理想王国,品味其中所揭示的人性美。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对着滔滔江水抒发壮丽情怀,苏东坡屹立长江之滨挥洒万丈豪情;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追怀,李乐薇对空中楼阁的向往;中国古典诗歌的隽永悠长,外国小说的幽默诙谐与冷峻犀利……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作家以及不同的作品的教学,都要使其教学内容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上飞扬,让它们去撞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立异标新,创造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要让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很多时候,教师对名家的尊崇,对教材教参的迷信,对程式化教学模式的偏爱,是导致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名家和教参定论的迷信,会导致我们自动关闭自己独立思考的大脑,一切依照名家的“说法”和“做法”。迷信名家的结果是没有自己的东西,而没有了自己的东西,也就失去了个性,离开了个性,语文课就谈不上“灵气”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