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000字。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解析》教案(提要)
【教学目的】
1、通过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
2、通过解析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和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步骤】
一、考点解析
1、高考《考试说明》的相关要求(略)
2、历年高考文学鉴赏题命题概况(略)
3、新《语文教学大纲》有关规定
4、*“阅读”部分要求
5、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6、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8、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
*“选文”方面规定
选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占有适当比例,兼顾外国作品,比例一般可为5:4:1。课文总数应不少于140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
*教学“方式”提示 重视古诗文的诵读。
我们认为,作为对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熟读成诵,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作品词句的含义和思想内容,重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例题解析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题第14题)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 误项为B:错解“量少(sh o)”为“年少(sh o)”〗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各题(1996年全国题第10、11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