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80字。
凸现人文精神 构建教学新平台
湖北省汉川市教研室 熊圣平
邮编:431600 电话:07128273800 E-mail:xsp168@265.com xsp008@tom.com
当前,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在教育教改中,想了很多新点子新办法,但有时结果不尽如人意,学生时常表现出思想的浅薄和能力训练的低效。虽然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教学中忽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熏染、积累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益高涨的素质教育的呼声中,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又不得不面对高考这根指挥棒,使教学染上极富功利的色彩;由于对语文知识的意义或价值理解得太狭窄,往往掌握语文知识只单纯地从应试的功利角度考虑,从而忽略了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的深层内涵,在应试方法的反复分析、归纳、实践中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濡养和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工具性当然是不能否定的,但它应该是建立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上的“工具性”,即要明确我们语文教育的终极意义应是精神性的东西,是要给学生的人生打足对真善美追求的底蕴。
但尴尬地行走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中吃力不讨好的语文教师在取舍中往往更实效性地偏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然而日复一日的理性训练的重复与单调消磨了师生认知的激情,从而陷入不断灌输知识不断训练能力而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或收效甚微的泥潭之中。
我们要追求有生命力的语文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发挥语文立人之效。
完整的教育目标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日臻完善,使人格丰富多彩。真正的教育是引导人,引导人的灵魂、精神达到真实之境,追求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尚,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引导人们追求超功利的生活意义,知识、技能只是帮助灵魂攀升的阶梯。同时完整的教育目标还关注个体、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与命运。北京师大的刘锡庆教授曾指出,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的确,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和基石,语言教育就是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文本包蕴的精神食粮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离开了人文精神,语言便成了无灵魂的空壳。没有语言文字,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就如无源之水,但没有人文精神作为内涵,语言文字就缺乏丰富性及生命力。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就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的人性,《游褒禅山记》让我们明白做任何事要“深思而慎取之”,《读<伊索宣言>》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过万重山漫想》让我们赞扬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世间最美的坟墓》让我们明白朴素中愈见人格的绚丽……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知中,注意这些有益于人文精神培养的元素,无疑可以潜移默化地为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