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落实
作者:全州县庙头高中 刘彬 时间:2006/6/30 18:56:1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72
什么是“人文精神”? “ 人文精神”就是青少年的个性化的情感、想象、意志、独立思考和创造的精神,包括面对消极现实的勇气,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个性和人格的建构。”“个性”和“人格”可以“简单地说”,却不可以简单地理解。因为“个性”和“人格”是无比丰富、无比生动、无限具体的。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人文精神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具体性。有句名言说地好:“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他只有一个。如何准确地把握“一”与“千”的关系,是在语文课堂上落实人文精神的关键,也是新课标给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接受这样的挑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语文教学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教学观念中引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因此,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试想,一个教师的观念没有改变,对新课标没有认同,那么,新课程对他来说,充其量是穿新鞋走老路;如果一个教师的观念已经改变,有了崇高的教育信仰,对教育事业就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就会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进而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此,面对旧的课程,照样可以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我们可以想见在这样的课堂中,一定是充满着教师的智慧,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它表现出教学不只是课堂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表现出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表现出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的过程;表现出教学关注学科更关注人的精髓:所有这一切都浸注着最先进的教育精华。
其次是坚决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多年来的工具论教条主义,客观化、标准化考试,已经窒息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人文精神、情感感受和理性概括力。我们也承认,无论在理论上做如何回答,教师的水平肯定要比学生高,但是,在目前文本的解读中,许多教师的知识已经陈旧,那变得一层不变的模式化的东西束缚着教师的思想,以致不能向学生提出更为深刻的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也不能把学生表面的思考引导到深层的、潜在的奥秘中去,致使学生在对事物进行理性判断的过程中,也缺乏较为深层次地分析,表现出头脑较为简单、看问题较为片面等诸多弊端。因此,要大胆地屏弃那些传统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旧的东西,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唤醒学生主体潜在的能量,以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诱导,使学生进入思考而不歪曲语文课的人文性质。
第三是更新和积累自身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这是关系到人文精神的落空与落实、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落空与落实的一个重要问题。孙绍振教授强调说:“观念的问题一旦解决,那么,我们面对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水平。”因为要把人文精神——拓展学生的个性化的情感、想象、意志、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的落实,或是把人文精神贯彻到底,是要实现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试想,一个教师多么想一心一意要把人文精神贯彻到底,尽管他在主观上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平等对话的教学观,尊重多元解读,重视学习过程。但是,如果知识水平跟不上。结果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另一种倾向,就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且问的问题没有质量。于是,师生的对话不是层层深入,而是变成了师生的思维在同一个平台上滑行。课堂上就会出现这种场面:教师提得问题没有深度,学生回答问题流于表面。因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感性层面,重视培养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的教学,只能使新的语文课程思想、课程目标变成一种标签,只能使人文精神的教育处在落空或半落空的尴尬境地。
如:《泰坦尼克号》给我们演绎了一个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我们都为他们因爱情而表现出来的勇气——男主人公为爱情而勇敢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心爱的她,女主人公为报答他的爱而勇敢地活下去——而感到深深地震撼。课堂这样设计,教学的步骤未免单一,教学过程没有波澜,教学的结论没有任何的悬念。但是,教师若设计出这样的问题:“这两位主人公若没有遭遇沉船事件,现在都活在世上,那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会有什么结局。”那么可以想象在这节课的课堂上将会出现一种怎样激烈的讨论,学生的个性化的情感、想象、意志、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得以充分的释放,当然,对教师的教育智慧、文学积淀甚至道德积淀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则,你就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和学生的人格建构,对人文精神的落实束手无策。
又如《项链》这篇世界名著,假如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有深度的问题:“路瓦栽夫人梦想着吃的好、住的好、穿的好有错吗,一个人——可以联想一下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等——追求美好的生活有错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独立思考、个性化的情感以及创新精神无疑被拓展得一览无余。教师可以抓住开篇的第一句“她也是一个美丽的姑娘”,把其中的“也”字深挖开来。说明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就有人不是靠自己的劳动而是靠姿色走上了上层社会,有人甚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使用虚伪、狡诈的伎俩,因此,假、丑、恶充斥整个法国社会。路瓦栽夫人就是在这种社会风气的熏蒸下,变成了一个爱慕虚荣但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受害者。教师能从容地驾驭课堂,若没有一定的教育智商,没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没有一定的知识敏锐度,达到这种境界是有一定的困难,这节课也就显得很平庸。
再如《守财奴》中的葛朗台,对女儿分他的财产耿耿于怀,甚至是认为这会要了他的命。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从人对物质的占有与亲情的需求(正常的心理状态)——为了占有物质而舍弃亲情(心理的变异)——导致人性的扭曲的原因等多方面、多层次地设计问题,肯定会收到比简单说教更加理想的效果。但这对一个教师的素质却是一个严厉的拷问。
在课堂上,这些提纲挈领似的、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能体现教师知识水准的问题。一旦抛给学生和他们一起寻找探求答案,那么,一定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正确地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进行判断。
在这样的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反标准答案的多元理解,师生对话,成为语文课程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个性的张扬、心灵的自由、精神世界的丰富,创造力的解放都得以充分地体现,课堂上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师生成功的喜悦。然而,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教师必须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地完善自己。教师的专业才能和教育智慧,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深度。试想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专业修养,就没有深入浅出的基础,你就是有了先进的理念,不管课本如何体现人文精神,最终人文精神还是要落空的。美好的理想也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课堂教学中,把人文精神贯彻到底,教师水平的相应提高,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任务,就是重视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不仅从根本上提高自己。而且在水准方面提升自己,让自己在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本钱。在提升自己的同时,我们会对教育事业有了更高的追求,对自己也有了更高的期望,有了更高的目标:不仅能做到引领学科,而且能引领团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请相信自己,在这次史无前列的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会做得更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