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全科试题(9科24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考试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 .doc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解析版.doc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doc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Word版.doc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解析版.doc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 Word版.doc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 解析版.doc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doc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doc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PDF版
│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PDF版).pdf
│ 高二化学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PDF版
│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PDF版).pdf
│ 高二地理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PDF版
│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pdf
│ 高二历史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PDF版
│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PDF版).pdf
│ 高二生物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理)试题 PDF版
│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理)试题(PDF版).pdf
│ 高二理科数学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 PDF版
│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PDF版).pdf
│ 高二文科数学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PDF版
│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PDF版).pdf
│ 高二物理答案.doc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 PDF版
│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PDF版).pdf
│ 高二英语答案.docx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
│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pdf
│ 高二语文答案.doc
└─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PDF版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PDF版).pdf
高二政治答案.docx
★2018年2月4日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砚,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器具。宋代高似孙在《砚笺》中曾引开元文字中一言“砚者墨之器”。第一次确切地指出砚是一种由墨而生的器物。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墨的出现,也就没有所谓砚,而从研到砚的形制转变,自然也和墨的形制转变有着直接联系。从考古发掘的证据中可以看出,人们最初使用的天然颜料几乎都是块状的不定型物,早期的人造墨则是瓜籽形、螺形或丸形,这些形状的墨块,都不方便用手直接握住研磨,而是需要用研石压住在石研上研磨再调和使用。人造墨的形状直到东汉时期才有所改变,人们为了磨墨方便,将墨的坯料抟攥成馒首形和两头细、中间粗的形状,使其可以直接用手握住在石材上研磨。1965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东汉墓中出土了五锭东汉残墨,其中有两锭保留部分形体,这两锭残墨呈圆柱形,系用手捏制成形,墨的一端或两端具有曾研磨使用的痕迹。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捏制成形可以直接与石材相研磨的墨锭。这也是人造墨形制转变的实物证据。当然,墨的形制转变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造墨工艺技术逐渐成熟的产物。汉武帝“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汉代的经学由此开始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到了东汉时期,除了官方所设太学以外,民间义学、私学兴盛,如《后汉书》中所载:“宽惠为政,劝课掾史弟子,悉令就学。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至此书写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书法“六书”也开始逐步出现并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东汉时期造纸技术首先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真正意义上的纸张在东汉时期得到了普及。纸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东汉之前书写存在的“缣贵而简重”的难题,但同时也对其它文房器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首先是对墨提出要求。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韦蜒(字仲将)也是有记载的最早造墨名家,在南齐王僧虔《论书》中便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之说,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合墨法”条中详细记载了韦蜒的制墨方法,由此推断东汉末期制墨技术已经成熟,而其中胶的加入不仅使墨研成墨汁后短期内不易沉淀更便于在纸上书写,亦是使墨屑得以凝结成块并捏制成型的必要条件。自此制墨技术改进之后,胶也成为后世制墨之必须,宋代晁季一《墨经》中“凡墨,胶为大”便是此意。造墨技术的改进使得墨的形制发生变化,而墨的形制转变也导致研石渐渐失去作用,石研开始逐渐改变形制,墨石直接相研磨从而开始产生对石材性质的需求,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砚台才由此产生。因此,“砚”字的出现很可能有为了单独命名“对石性有要求的研石”的原因因,“砚”的出现也应在东汉时期。从“研”到“砚”的转变,也就开始于此。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文房器具,宋代高似孙在《砚笺》中第一次确切地指出砚是一种由墨而生的器物。
B. 从某种程度上说,砚随墨生,没有墨也就没有所谓砚,从研到砚的形制转变理所当然地和墨的形制转变有着直接联系。
C. 考古发掘证明,早期的人造墨是瓜籽形、螺形或丸形,这些形状的缺点就是需要用研石压住在石研上研磨再调和使用。
D. 人们为能直接用手握住人造墨在石材上研磨,不得不将墨的坯料抟攥成馒首形和两头细、中间粗的形状。这种形状的墨锭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造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1965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东汉墓中出土了五锭东汉残墨中用手捏制成形的两锭残墨,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可以直接与石材相研磨的墨锭。
B. 人造墨形制的转变是在特定历史时期造墨工艺技术成熟的产物。人造墨形制转变有实物作为证据,而这一转变并不是凭空发生的。
C. 汉代的经学从汉武帝采取相关措施始得以发扬光大。到了东汉时期,除了官方所设太学以外,民间义学、私学兴盛,这在《后汉书》中是有记载的。
D. 东汉时期,书写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书法“六书”也开始逐步出现并发展。造纸技术首先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真正意义上的纸张得到普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汉时期纸的普及,在彻底改变了以前书写存在的“缣贵而简重”的难题的同时,首先是对墨提出了新要求,其次也对其它文房器具提出了新的要求。
B. 根据有关推断,东汉末期制墨技术已经成熟,而其中胶的加入不仅使墨研成墨汁后短期内不易沉淀,更便于在纸上书写,于是胶便供不应求。
C. 晁季一《墨经》中写到“凡墨,胶为大”,这表明造墨技术的改进以后,胶在后世制墨中不可或缺。造墨技术的改进使得墨的形制发生变化。
D. 墨的形制转变导致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砚台产生。这是因为研石渐失作用,石研开始逐渐改变形制,墨石直接相研磨从而产生对石材性质的需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小虎的理想
王海椿
唐小虎经常被周围的人们戏称为唐伯虎。但唐小虎既不会写诗,又不会作画,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调。但唐小虎有一个习惯或者叫爱好,还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其实说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唐小虎特别爱干净,爱整洁。
他的举动起初被同事们认为是洁癖,甚至认为他是爱表现。比如,有的同事打扫自己的办公室,走廊上会留下一些拖把没有拧干滴下的水渍,唐小虎就会默默把水渍拖了。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