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1(20份)
- 资源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0 菱角的喜剧+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1 渐+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2 鱼 书+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3 说不尽的狗+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4 阿房宫赋+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5 赤壁赋+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6 项脊轩志+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7 与妻书+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8 逍遥游(节选)+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9 兰亭集序+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1 我的母亲+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2 冰心:巴金这个人……+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3 论握手+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4 毛泽东词两首+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5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6 外国诗歌四首+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7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8 歌词四首+Word版含解析.doc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练习:课时分层作业9 议论散文两篇+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分层作业(一) 我的母亲
一、语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抗日战争的硝烟虽已消散,但各界人士毁家纾难的历史永远不能遗忘,浴血奋战的英雄应当永远被我们铭记。
②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我市实际,广开言路,各抒己见,就交通设施、教育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献计献策。
③在城市,垃圾箱总是塞得满满的。工业生产源源不断的废料,让人难觅栖身之处……“垃圾围城”绝不是危言耸听。
④美国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派军舰对中国南海的岛礁进行抵近侦察,把本来平静的南海搅得风生水起,其背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野心昭然若揭。
⑤雕版印刷,在拥有现代印刷技术的时代,只能束之高阁吗?这样的文化精粹能不能在保护中利用,开发其市场价值?
⑥印象容易先入为主,纠正就难了。西汉时张汤为官严酷,口碑不佳,儿子张世安终身忠厚,谨慎用刑,这才改头换面,扭转了世人对其门风的看法。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C [①正确。“毁家纾难”,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解救国难的行为。②不合语境。“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③正确。“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震惊。④不合语境。“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⑤正确。“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⑥不合语境。“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可换为“改弦易辙”。“改弦易辙”本意指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计划或做法。]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导学号:90852001】
A.昨日,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北京国话先锋剧场首演,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B.老舍收藏了齐白石早期、中期、晚期和高峰期的很多画作,这些画作件件都是精品。
C.在家国存亡之际,老舍以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为重,把笔当作武器投身到抗战中去。
D.读老舍的《我的母亲》,语言质朴,情感浓烈,字里行间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的母亲形象。
C [A项,搭配不当,“小说”不能“首演”。B项,并列不当,“早期、中期、晚期”和“高峰期”不能并列。D项,主语残缺,可把“读”字去掉。]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显然单单一个平民精神是不足以解释的。
②照理说,对民间草根类人物的描写极易使老舍成为像鸳
……
课时分层作业(三) 论握手
一、语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脱贫攻坚到了关键时刻,只要我们勠力同心,真干实干,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攻坚战,兑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
②当年他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哭着抱住他的腿不让他走,儿女情长,令他心如刀割,但为了事业,他咬咬牙,还是毅然登上西去的列车。
③支教老师梁俊和山区孩子们演唱的《苔》,质朴无华,却如天籁;他们让观众用“歌的形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
④林教授讲课时,喜欢从现实生活具体案例中寻找切入点,呈现事实真相;然后避实就虚,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寻求规律,直指本质。
⑤美国出现贸易逆差的根源是其国内经济失衡,不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不增加居民储蓄,单靠保护主义来解决问题,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⑥画家借李白的形象抒发胸臆,以笔墨挥洒豪情,飘逸飞动的墨线与李白浪漫清俊的诗章并驾齐驱,将诗仙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D [①“勠力同心”,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使用恰当。②“儿女情长”,比喻男女之间的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这里的“儿女”是“家人”之意,在这里被误用了。③“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伦:类、同辈。符合语境,使用正确。④“避实就虚”,意思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句中指从实践转到理论,“实”与“虚”所指代的与成语意义内容全然不同。使用错误。⑤“缘木求鱼”,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找鱼。借以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符合语境。⑥“并驾齐驱”,意为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借以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句中的“墨线”和“诗章”,是风格上的相通,而非实力上的相近。使用错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还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
B.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为自身的根本精神之一,因此,从西周以来中华文化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
C.现代人感觉自己整天总是忙忙碌碌,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这是因为大量工作琐事占用他们的时间造成的。
D.宋代人的团圆意识就已经与中秋节令发生了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的行为,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D [A项,语序不当,应为“不仅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还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B项,成分残缺,在“中华民族”后面加上“把”。C项,句式杂糅,可改为“这是因为大量工作琐事占用了他们的时间”或者“这是大量工作琐事占用他们的时间造成的”。]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___________
……
模块综合测评
(教师用书独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
作者刘焕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C [A项,曲解文意,原文中“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全球化”是观点持有者的看法,而非现实背景,并且原文首句强调的是“交流互动”“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而非推动政治文化全球化;B项,忽略修饰,原文是“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D项,混淆关系,原文是“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C [C项,文章并未运用对比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D [D项,论述片面,从最后一段中可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导学号:90852081】
窗是故乡明
姚琬昱
①窗大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古时大户人家的窗与庭院相和谐、与绿水竹树相掩映。诗人的窗则与山、与雪、与花相对。不过对于寻常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