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10字。阅读教学如何培养语感?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索。
阅读 · 品味 · 语感
(443200)湖北省枝江市董市一中 张贵雄
宋代朱熹曾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一语道破了读书特别是咏诵文章的奥妙。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洪镇涛语),“致使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吕叔湘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特别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突出课堂内外阅读的重要地位,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广泛阅读功不可没,而阅读须用功,涵咏兴味长;课堂内外博览群书之时注重品味语言、培养语感、弘扬人文精神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绝佳途径。
一、阅读是品味语言的金钥匙
品味语言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内涵及风格。阅读,即是品味语言的一把金钥匙。而适时点拨、研读、悟读更须下一番功夫。
1、点拨可激趣。
学生阅读文章往往忽视一些关键性的词语,造成理解障碍。此时,教师可适时点拨,通过反复比较,引导学生领悟语言之精妙。如教学《驿路梨花》,鉴别“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的句子,去掉加点的词,那么“我们”深山中见到小茅屋、有歇身之处后那种愉悦的心情就无法体现,比较中激发了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
2、研读定释疑。
在学生自读的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构建课堂民主氛围。如学习《愚公移山》,教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释疑。突然有一个学生研读后发问:愚公能不能不移山,可不可以让愚公搬家?对这样的问题,老师可让学生作答。研读后的学生畅所欲言,定会提出很多带有思辨色彩的观点。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悟读能探幽。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艺术的方法。教学中可让学生在高低抑扬的腔调中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通过对精彩文句的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的优美和情趣,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
鲁迅先生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时,老师读书时那种仰头、摇头、拗头的忘我神态即是通过读体味其中之韵味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