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980字。
常见100个错别字辨析
搜集、整理 江苏海安电大 张军
1.按(安)装
[例句]县里的按装队早就到了,谁知发生了这一意外情况,只能推迟开工。
[辨析] 音近义混致误.安、按二字声调有别,一为阴平,一为去声。在用作动词时,宝盖头的“安”有装的意思,故“安”“装”可以联合成词;提手旁的“按”,《说文》的解释是:“下也,从手,安声。”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在注释时特意强调,“下”是“以手抑之使下也”,即用手往下揿。“安装”必须按照一定的设计要求,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施工,当然不是用手揿一下便能解决问题的,因此不能写成“按装”。
2. 甘败(拜)下风
[例句] 陈科长的棋艺在厂里首屈一指,但碰到这样一位高人,只能甘败下风。
[辨析]误解字义致误。“下风”即风向的下方。“上风”和“下风”常用来比喻有利和不利,优势和劣势。“甘拜下风”即自愿迎风站在不利地位、劣势地位,向对方行礼参拜,表示心悦诚服的认输。这里的“拜”是 一种礼节,通过“拜”表明自己的态度。因为这一成语只用于失败者、技不如人者,在这一意义的暗示下,有人把“拜”误写成了同音的“败”了。
3. 自抱(暴)自弃
〔例句]年轻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希望,意味着未来,怎么能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抱自弃呢?
[辨析]音同致误。这则成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自暴”即自己糟蹋自己,“自弃”即自己抛弃自己。盂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言行若背离仁义道德标准,就无异于自甘堕落。这里的暴、弃都具有明显的消极倾向.“自暴自弃”的“暴”,就是“‘暴殄天物”的“暴”。 而“抱”虽然和“暴”同音,但这是一个以手相围的动作,和“暴”表达的意思不同。
4.针贬(砭)
〔例句]文坛浮躁成风。他曾写过一篇长文,对此作了尖锐的针贬。
〔辨析)音近义混致误。砭,音biǎn,指古人用来治病的石针。明代有个叫张萱的说过:“针本以石为之,名曰砭,后世乃易以金耳。”古籍中提及的“药石”,其中“石”就是指“砭”,而非金石之“石”。“针砭”可作名词,如“痛下针砭”;也可作动词,如“针砭时弊”。贬,音biān,从贝,本义指减少,引申指给予低的评价,如贬低、贬抑、贬损。而凡“针砭”皆有批评义,也许正是这一意义上的联系,导致砭、贬不分。
5、泊(舶)来品
[例句]就在离车站不远处,有一条小街,一个接一个摊子,摆出来的全是泊来品。
[辨析]误解字义致误。泊、舶,读音均为bó。“舶”从舟,义为大船。旧时从国外进口的物品,多用大船从海上运来,故称舶来品。“泊”从水,本义指浅水,因浅水易停,故“泊”有停靠义,杜甫绝句中便有“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名句。原来仅指停船,在某些方言里也指停车,现“泊车”的说法已呈蔓延之势。泊字的水旁,容易让人联想到海,联想到海上运输,于是“舶来品”误为“泊来品”。
6.脉膊(搏)
(例句]乐曲速度有如脉膊,忽快忽慢是不正常的,这是有病的表征。
[辨析]字形类化致误。脉为月(肉)字旁,“脉搏”的“搏”也成了月(肉)字旁,这是想当然类推的结果,膊、搏二字声符虽相同,其实意义却大别。“膊”是名词,指人的胳膊、肩膀,“赤膊”即赤裸上身,和“脉”没有多少直接关系。“膊”是动词,本义指搏斗,引伸指跳动。“脉搏”是一种生理现象,当心脏收缩时,由于输出血液的冲击,引起动脉的跳动,于是便称之为“脉搏”——脉的搏动。
7. 松驰(弛)
[例句]来人不过五十多岁,但一脸的沧桑感,连眼角也明显松驰下来。
〔辨析)音同形似致误。弛、驰读音均为chí,右半部又都作“也”,一不留神便会混淆。“弛”左边是“弓”,其本义自和“弓”有关,《说文》的解释是;“弛,弓解也。”意思是放松弓弦。由此引申指放开、松懈、解除、延缓等义。“驰”左边是“马”,其本义自和 “马”有关,《说文》的解释是:“驰,大驱也。”意思是拼命赶马。由此引申指车马疾跑、快速传播等义。认清形符是辨别弛、驰的一条捷径。
8。一愁(筹)莫展
[例句]眼看大雁南飞,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寒夜还是没有影儿,团部几位领导急得一愁莫展。
(辨析)误解词义致误。“一筹莫展”确实令人犯愁,但“筹”没有“愁”的意思。筹,南朝梁时的字典《玉篇》解释说:“算也。”其义为筹码。通常以竹片或木片制成,故其字从竹。“筹”的功用主要是计数,由此可引申为名同计策、智谋,又可引申为动词筹划、筹措。所谓“一筹莫展”,其中的“筹”便是计策,即一条计策也想不出来。“一筹莫展”自会让人愁肠百结,但此“愁”是结果,彼“筹”才是原因,不能筹、愁不分。
9. 穿(川)流不息
[例句]随着警报响起,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卫兵穿流不息地在院子里进进出出。
【辨析]误解词义致误。成语“川流不息”,从《论语·子罕》演化而来。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川”即河流。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如这河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以“川流不息”感叹时光的飞速流逝,后多用来比喻连续不断。然而,无论是古义还是今义,都以“川”为喻体。把“川”误解为穿来穿去的“穿”,整个词义便失去了依托,变得含糊不清。
10. 精萃(粹)
[例句]售书亭琳琅满目,一本本刊物争奇斗艳,其中有一本集中报道“都市精萃”,尤为夺人眼球。
(辨析]音同义混致误。萃、粹读音均为cuì。“萃”为草头,《说文》的解释是;“萃,草貌。”清代训站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更明确地指出:“草聚貌。”故“萃’常用来表示聚集义,如“荟萃”集萃”。“粹”以“米”为形符,本义指纯净的没有杂质的大米,由此引申指精华,如“精粹”“国粹”,也可指高纯度,如“粹白”“纯粹”。草头“萃”有动词义,米旁“粹”只能作名词或形容词,两者语法功能不同。
11. 重迭(叠)
[例句]机构重迭,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已是普遍现象。你说不改革行吗?
[辨析)简化不当致误。“迭”原是‘叠”的简化字,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作了调整,明确“叠”字恢复使用。迭、叠的分工是:“迭”为时间上的前后关系,如前后交替为“更迭”,前后相连为“迭起”;‘叠”为空间上的上下关系,如上下相加为“重叠”,上下折连为“折叠”。“重叠”写作“重迭”是违背现行汉字规范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