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上学期山东省烟台二中高2017级冬学竞赛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33题,约12840字。
烟台二中高2017级冬学竞赛语文试题201812
时间150分 分值:150分
一、阅读部分:
㈠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1-3题。
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魂。中国画存形与传神并重、工笔与写意共荣、水墨与重彩同辉,而笔墨统其风神。以艺术创作论,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造型语言,用笔用墨是中国画家的基本功。以审美品鉴论,笔墨意趣是中国画最为突出的特征,既蕴藉着含蓄而极富想象的民族心理,又标举着幽深而玄远空灵的中华美学旨趣。
原始时期的中国绘画以线刻之“画”和单色之“涂”为基本手法。这种“画”“涂”手法可追溯为中国绘画笔墨之法的源头。随着绘画在春秋战国的分化与发展,“画”“涂”进一步精细成熟起来。及至秦汉,中国绘画逐步从装饰纹样的桎梏中分离出来,绘画手法日渐成熟,特别是在用笔上,运笔成风、以少胜多、流动自如。魏晋以降,中国画开始迎来笔墨创构与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此,中国传统画法中布色造型的“画”“涂”笔法获得长足发展,人物画笔墨有“描”法之创,山水画笔墨有“皴”法之创,花鸟画笔墨有工笔之盛,先后独立成“笔”“墨”两种重要的艺术元素并日渐丰富,成为中国画特殊的艺术语汇。
中国画的形象构成,线条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线条的变化,基本是由于用笔与运墨方式的不同。笔和墨,是为中国画的神妙工具。画家苦心经营、活用笔墨,则产生画面上笔迹厚重、圆润、拙老的千差万别和格调上雄健、苍劲、秀丽、豪放的千变万化。但不管什么风格,中国画在根底上都讲求笔迹所到线条要高度概括、简洁和凝练,力求以笔取胜、以简概繁、用“写”而不用“描”“画”,力追以墨当彩、以韵统神,取“意”不取“绚烂”。
“写意”在中国画史上历史悠久。早在两晋就出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等画语。历隋唐五代之耕耘,宋元明清以降,中国画的笔墨更于写意一途取得长足进步:宋以丘壑臻物境之美,元以人品臻心境之美,清宗传统臻笔墨之美。写意几乎贯穿于中国画创作思维的始终,覆盖中国画创作的全程。
而今,“笔墨”和“写意”已超越纯然的技法表现形式,化为已逾千年、贯穿画史的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地道的中国艺术观,成为建立在画家主体对民族文化、时代精神、自然物象深刻体察之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它使得人、社会、自然三者通过画作创制融为一体。从这种意义上说,“写意”之韵,正是中国画的“笔墨”精魂。
(摘编自杨明刚《中国画的笔墨意趣》,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造型语言,而玄远空灵的笔墨意趣则是中国画最为突出的特征。
B . 中国画“笔”“墨”两种艺术元素源于原始时期中国绘画线刻之“画”和单色之“涂”。
C . 写意技法是指在绘画中追求“写意”之韵,在追求“神似”的同时更要力求“形似”。
D . “笔墨”和“写意”不仅仅是中国画的技法,而且也可以说是一种观念、意识和艺术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 首段指出“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魂”,并从民族心理和美学角度概括了笔墨意趣的丰富内涵。 B . 第二段阐述了笔、墨两种艺术技法的形成过程,为下文论述写意技法的形成作了铺垫。
C . 第三段论述了线条和笔墨的关系及笔墨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D . 第四段阐述了“写意”技法形成的历史,旨在论证写意贯穿于中国画创作思维的始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 假如没有笔墨这种基本造型语言,中国画就无法做到形神兼备、工笔与写意共荣。
B .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均在魏晋后有所创新,可见魏晋时期是中国画发展的高峰。
C . 画家只要苦心经营、活用笔墨,就一定可以创作出富有“写意”之韵的中国画佳作。
D . 写意是中国画创作的传统方法,自古及今国人创作的画都是写意画,追求笔墨意趣。
㈡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4-8题。
地气重凝
①每天,我们第一件事往往是关注天气,也经常问别人“今天天气怎么样”,很少有谁问“今天地气怎么样”。人立天地间,天气有阴有晴,看得见、触得着,地气却不然。不过,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跟伙伴们满地追逐、摔跤、捏泥人、弹琉璃球……小伙伴们个个壮得像小牛犊,很少生病,家长们说:“多亏吃了土、接了地气。”那个年代各家兄弟姊妹都不少,父母照顾不过来,才让孩子一个个疯跑疯玩。孩子们也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