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二首》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6130字。
唐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感受唐诗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学会鉴赏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难点
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学生一起朗读。
(1)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重茅(chóng) 风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广厦(shà) 丧乱(sāng)
突兀(wù) 见此屋(xiàn) 大庇(bì)
(2)把握诗歌的节奏及韵律。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学生先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展示朗读。
4.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1.研读第一节。
(1)第一节写什么内容?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秋风破屋。
(2)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3)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