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220字。
学案二 新闻、报告类主观命题特点及解法
考场问题归纳: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的主观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多则材料的概括和比较能力。考生答此题的主要问题是:①概括的要点不全;②对筛选出来的文字不能“精加工”,得出准确答案的能力尚需提升。解决之道就是增强准确把握文章层次、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题型1 比较异同
非连续性文本多,材料主题统一,但各则材料的侧重点各异。比较材料异同题就是要扣住这“同”中之“异”,或要求比较“事实”异同,或要求比较“观点”异同。
这类题是主观题中最常见的题型,其答题方法为:
1.审准题干,找出比较点
凡比较,必须有比较点,而比较点都在题干中给出。答题的第一步就是准确找出比较点。
2.根据比较点,确定筛选、概括的范围,并精读、深析有关文字
比较点其实就是确定文字的依据,把它带入不同文本中,只要与它有关的文字就是答题的范围,找出来判断深析:分清层次,确定关键词语。
3.提取要点,加工答案
提取要点一般有两种方法:一为“摘取法”,即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语;—为“提取法”,即独立概括文意。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形成答案必须根据要求“深加工”,使之符合要求。
比较材料侧重点、角度的异同是常考查的内容。对此,只要把各自材料的关键词语和层次弄清楚,最后两相比较就明白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 在昨天开幕的2016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众多参展商搭建了各种物联网应用场景,让观众提前体验“感知时代”。
在博览会现场,一位工作人员正在介绍:“这是一个智能机器视觉传感器,它可以感知工件物体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它的加工轮廓,这样就可以针对这个工件进行个性化的加工。然后它和这个机械手进行配合的话,就能完成智能视觉引导机械手进行加工和搬运的动作。”
工作人员所说的这只机械手,看起来只比一般的机械手多了一个传感器,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传感器,工业化大生产中也可以搞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的层次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一些物联网设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一家参展商开发的是新一代人脸识别系统,能感知和分辨复杂的面部表情。这有助于解决远程办理银行卡的身份验证难题。记者发现,已经开始有产品向智慧医疗方面延伸。一家参展商开发了一套感应设备,可以远程侦测儿童、老人的一些身体数据。这种最新开发出来的感应器,通过一个录像机可以侦测到儿童的体温以及活动状况,甚至他们的影像都可以通过手机显示出来。
这几个场景,就是物联网络生活带来的变化。在传感技术、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下,物联网应用在全球渐成气候,正在进入实质推动阶段。
(摘编自2016年10月31日央广网)
材料二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物联网的逐步成熟势必会给当前企业造成冲击,同时,物联网的成熟也会带来新的机遇,为传统产业提供转型的契机。比如,引入全新物联网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改变企业运管模式等。
经过多年发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应用在中国开始“遍地开花”。多位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前景光明,但依旧任重而道远。一方面,物联网的发展,不应偏离服务制造业这一基点,不同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另一方面,中国物联网的应用普遍处于初级阶段,高端传感器严重依赖进口,对大数据的运用能力也亟待提高,这需要产学研各界共同冷静思考,携手破题。
(摘编自2016年11月2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当前,物联网在重新定义人们生活的同时,又如何“施展拳脚”,助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