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000字。
2006年高考临考30天语文知识点全面梳理强化指导
※语文基础知识板块:
字音题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也是语言的载体。现代汉语普通话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是我们高考的第一项考点要求。字音题多年来长考不衰,从今年高考来看,除了全国卷1、卷3和上海卷、福建卷之外,其余各卷都运用传统题型对字音这一知识点作了考查。
一、题型和设问
从题型来看,近年来都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有拼音形式的题型,即采用给词语中加点字注音的形式,如今年的湖南、山东、浙江等地的高考卷;二是无拼音形式的题型,即将一些异形(或近形)同音(或近音)词语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辨别加点字读音的异同,如今年的全国卷二、江苏卷和北京卷的第1题。
从设问来看,今年高考多采用“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组)”“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项)”这两种设问形式。其中比较有新意的是全国卷2的设问形式,问的是“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这就在原来的“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组)”这个基础上有了进步,避免了为了找到一组同音词而不惜把“官吏”(2003年全国卷第1题B项)“波浪”(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卷第1题B项)这种“小儿科”的读音拿来凑数的毛病,使得选词上更灵活了。另外今年辽宁卷的设问为“词语的读音有两处错误的一组”,这使得注音范围扩大到整个词语而不仅仅限于加点字,还牵涉轻声的问题,难度相对就更大了。
二、内容与对策
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
1、多音字。比如今年江西卷中的“提防”“重听”“咬文嚼字”“少不更事”等词中的加点字,对这些多音字,该读甲音而读了乙音,这便是多音字的误读了。针对这种误读现象,我们应该明确三点。
①音义相关。古人认为“音生于义,义著于形”,那么,对于多音字来说,往往是由于同一字有了不同的义,从而有了不同的音。所以我们应该在把握字义的基础上来认定多音字的读音。例如“屏”字,当它与遮挡的意思相关时,读“píng”,如“屏风”“屏障”“屏蔽”等;当它解作“抑止或除去”的意思时,读“bǐng”,如“屏除”“屏退”“屏声”等。
②辨明语体。一个字在书面语中可能是一种读音(这时它往往作为复音词的词素存在),它在口语中可能是另一读音(这时它往往是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存在的)。例如“血”字,它在“血泊”“贫血”“呕心沥血”等书面语中都读“xuè”,而在口语“血淋淋”“流了一点儿血”中就读“xiě”。这类字不算多,但却是不可忽视的一类误读,如“给”“薄”“剥”“削”等多音字都属于这一类。
③抓住“另类”。特殊之一是古汉语异读的遗留,这在成语中表现明显,例如“虚与委(wēi)蛇(yí)”“一暴(pù)十寒”“暴虎冯(ping)河”“千乘(shèng)之国”等等。特殊之二是不少多音字存在某一读音“少”而另一读音“多”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用“记少不记多”的简便记忆法。例如“遂”字只在“半身不遂”中读“suí”,在其余词语中都读“suì”;“烙”字只在“炮烙”一词中读“luò”,余者读“lào”;又如“辟”字,读“bì”的常见词有“征辟、复辟、辟邪、辟易”四个,余下的就多读“pì”了。
2、形声字。今年江苏卷所考查的“眩晕、舷梯、炫耀武力”等16个词语中的加点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中那些声旁相同,字形相近,读音或同或异的词是我们要重点注意的对象。比如“剽悍、漂泊、虚无缥缈、飘忽不定”一组中的加点字都读“piāo”,而“悼念、泥淖、绰绰有余、掉以轻心”一组中各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dào、nào、chuò、diào”。对形声字,我们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