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00字。
研 究 性 学 习 初 探
江西南康第五中学 赵超
一、研究性学习应时而生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张肇丰先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社会主要是个别接受式学习。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其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少数统治人才,与这个目的相适应,教育内容主要是传递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文化。这种由少数人所掌握的文化是以不容置疑的真理或权威的面目出现的。传统社会是垂直型社会,上级是绝对权威,《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可见其教育形式只能是单向传递式的,即教师讲,学生记,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操练,习得和掌握。古代学校教育的规模也很小,一个教师面对一个或数个学生。“接受学习”和“个别教学”是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两个基本特点。
工业社会主要是集体接受式学习,日新月异的工业化进程急需大批各行各业的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在教育目的上,“开发民智”取代了少数统治人才的培养。夸美纽斯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被拿破仑打败后对教授们说:“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励精图治办教育,兴科学。在教育内容上,以探究自然奥秘为宗旨的“知识—技术”文化取代了意在稳固社会秩序的“价植—规范”文化,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教育普及,受教育者的数量大大增加,于是出现了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有相似之处,它体现了“效率”的观念。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有两条思路。一条是高效学习——提高人的学习速度,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以《学习的革命》为代表。重效率,强调“授人以渔”,而实际上不论什么“鱼”,它所追求的,首先是掌握知识的量,而不是质,然而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处理、如何利用这些信息。
另一条思路是研究性学习,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上海市基础教育二期课改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学习的途径,即让学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外延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