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00字。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解题技巧探微
广州市真光中学 唐双同
一、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内容
《高考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适应高考特定需要,以考查精读(信息阅读)能力立意的试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自八十年代中期试题改革以来思路最清晰、成效最显著的领域。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在语文学科领域跨世纪的突破,对教学和科研有积极引导意义。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具有着以下特点:
1、试题稳定性;2.内容陌生性;3.文本规范性;4.设题整体性;5.答案科学性;6.思路确切性。
三、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述题解题技巧
1. 1. 整体阅读,把握主旨
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分析综合与评价鉴赏评价能力,但它必须以读解文本,把握文章的主旨,把握了文章主旨,所有问题都可以找到思路。因此,答题前应快速阅读全文,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思路有个初步的了解。只有在对作品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再作进一步的精读,在考题所涉及的阅读区间内逐句逐段推敲,才能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鉴赏语言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才能真正体察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态度;同时,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那道多项选择题,从选肢中揣测出文章主旨。只要明确了文章的主旨,就明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能纲举目张,心领神会。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要准确地回答这道题,就必须把握文章的主旨。林非的散文《话说知音》,这是一篇具有较强的思辩性和文学性的散文。这篇散文是以作者对“知音”的独特感悟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不在世以后不再鼓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应该继续演奏那“震撼人们灵魂的”、“美丽的乐曲”,在钟子期之后,可能会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说伯牙高超的演奏技艺实在是来之不易,怎么能因钟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由此可见:所谓的“话说知音”,并不是如以往其他文章那样去赞颂“高山流水”的情谊,而是借题发挥,表达自己对生活经验的感悟: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一个钟子期而放弃自己花费千辛万苦得来的演奏技艺,艺术的追求应当永远坚持下去,把握了这一主旨,再结合第三、四段内容的理解就能水到渠成地答好本题:①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②千辛万苦学来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再如,2003年北京高考试题《夜雨诗意》。节选自余秋雨的作品集,《文化苦旅》。文中谈到两种诗意:美国教授迷恋的诗意是驱车前往“考究的白木房子”听雨,领受那份“轻松和潇洒”;而“我”的诗意则伴随着“苦旅的狼狈”与“荒寂的恐怖”。作者探讨夜雨的诗意的意义,提出了两种美——“愉悦美”和“悲剧美”。前者“可以让产生方便感和舒坦感”,而后者“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却有永久的价值”。由此推出本文的主旨——“诗意来源于艰难,来源于原始创造力的发展”。这正是作者的思考。第20题第②小题问“第三自然段中的‘领受’与‘感悟 ’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这道题的命题意图在于整合词语意义和文章主旨,使学生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或看法。由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两个词不能换,教授只是在“接受”夜雨,而“我”在对夜雨进行思考。有的考生不把握文章的主旨,不领会作者的观点,不注意“领受”、“感悟”的主语是谁,结果把作者的意思弄反了,或者弄偏了。本题的答案应为:不能,作者认为,美国教授从夜雨中“领受”的是轻松潇洒,而“我”获得的是对诗意的哲理的深刻的思考。
2. 2. 注意层次,切脉通经
现代文阅读材料选择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不但主旨鲜明,而且层次清楚,脉络清晰如果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理清了文章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