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00字。
濮洪凯:近年上海市春、秋高考语文卷的比较与启示
作者:濮洪凯 文章来源:中学生报
春考试卷是前一年秋考试卷的延续,也是后一年秋考试卷的发端。虽然,两者在命题的难易度上有所区别,但是,我们可以从春考试卷的选材、命题中窥探出秋考试卷的发展与变化。这是因为,命题的思路是前后关联的,前面的命题对后面的命题会产生影响,而后面的发展,又必然是基于前面命题思路。因此,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高考命题、选材的规律、变化,从而更好地把握高考的方向。
一、关于现代文阅读的比较与分析
(一)从阅读材料的选取看:现代文阅读,近几年一直保持两则材料,一则是非文学作品材料,另一则是文学作品材料。选取两篇材料做法,已经三年,04年秋考开始到06年秋考。现代文阅读选材分为两类,就目前情况看,不会变化。
1.非文学作品阅读材料。
从春考与秋考试卷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近几年,非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越来越重视有文化内涵、有文学性的说明文。如02年春考的“中国菜系”、03年春考的年画“鼠”、05年春考的“京剧”、05年秋考的“剪纸”、06年春考的“扇子”。当然,非文学作品的选材,不局限于上述内容,04年秋考的“报业发行”、03年秋考的“目光”,就与“扇子”类的说明文有区别。分析高考的非文学作品的说明文,可以归纳出两大特点:
⑴关于民间的、传统的材料。我们且称之为“文化性说明文”。这一类说明文与中国的民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民俗文仍然活跃在现代生活之中,还有着其生命力与影响力。
⑵关于实用的、科技的的材料。我们且称之为“实用、科技性说明文”。这一类说明文是现实生活的某一现象的介绍、调查。有一定的说理性与文艺性。
从命题选材的走向看,“文化性”的说明文值得重视。因为,这类材料中包含较多的文化信息,可以考察出一个人阅读面的宽窄和文化修养的高低。对这方面内容,应以注意,如美术、瓷器、邮票、建筑等等,都可能作为命题的材料。训练中要有所选取。
2.文学作品阅读材料。
春考和秋考试卷中的文学作品材料,以散文为主,而且多以中国的散文为主。虽然05年秋考与06年春考选用了外国文学作品,但在高考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比例还是很小的。另外,高考中所选的中国作品,无论是现代还是近代的,都没有选过港台作家的作品,这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仔细分析文学作品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其大致也可分为两类:
⑴偏重于文学性散文材料。这类材料主要表现个人感受与感悟,是对人生的思考、时代的思考。如05年秋考的《回望昨天的感伤》,表现作者对“二战岁月”的认识。
⑵偏重于学术性散文材料。这类材料虽是散文,但是“议”的内容比“叙”的内容多,文字也相对艰深,显示出较强的理性侧倾向。如04年秋考的《我看舞蹈的美》,文中着重写了对舞蹈美的表现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春考比秋考试卷中的文学作品材料要相对容易。容易在何处?因为,春考的文学作品材料,以记叙为主,如05年春考的《沙漠中玫瑰》、06年的《幸福的篮子》,文章中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便于理解。而05年秋考的《回望昨天的感伤》、04年秋考的《我看舞蹈的美》,理性色彩较浓。从这一特点看,秋季高考仍会偏重理性散文,对学生的指导,应注意理性散文的内在思维轨迹的分析,而不单单是情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