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00字。
尴尬的要求——作文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
广西全州县庙头高中 刘 彬
一、作文教学:面对尴尬的要求
一次,召集学生了解教学情况,有位高一学生很诚恳地对我说:“老师,我向您提个要求,您能不能教我一个套路,让我的作文成绩迅速提高?”说完后双眼直盯住我,流露出迫切的样子。其他的同学也附和着说:“真的,教我们几个套路。最好能像数学公式那样,只要将材料代入就能组合成文,获得理想的分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要求,我感到很尴尬,忙说:“作文怎么会有套路呢?假如作文是有套路的,鲁迅的儿子肯定是位大文豪。”学生不以为然地说:“这又不是我们几个人的想法。我们的同学都是这样要求您的。不信,您可以再去了解。”
学生诚恳而令人感到尴尬的要求反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学生进行写作的动机大多只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上。这就难怪学生提出希望教师能在作文教学中给他们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从而获得好分数的要求。
二、作文教学:教给了学生什么
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
1.在文体意识上,我们强行灌输了文体的条条框框。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将从事写作研究的理论当成教学的指导方针,强行向学生灌输了文体的条条框框,形成了模式化作文模式,如写议论文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中间用并列或层进的方式论证,最后总结全文。更有甚者,挖空心思地寻找作文的“格”,诸如“15句议论文成文描红”、“2O句快速记叙文”、“排比段式散文”之类应运而生,泛滥成灾。
2.在选材上,我们先行约定了“好人好事”的材料定势。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主题先行”,即预设好格调高昂的“主题”,再由学生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寻找切合“主题”的“好人好事”,来提高作文的“精神含量”。如写游记就要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写学习就要为国争光,写教师只有夜半窗口的灯光……学生大多不能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看待周边人们的生活,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生活和人生的意义,只是“拷贝”着陈旧的思想,拣拾着早已被人唾弃的所谓“好人好事”。
3.在作文情感上,我们教会了学生虚饰和矫情。
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情”是文章的血液,无论哪一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从如何迎合阅卷老师出发,教学生如何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说或写自己的不成熟的思想,不能表达不符合大众口味的情感。于是,明明反对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