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把握原则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中学作文 / 各类作文指导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6/17 7:19:38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600字。
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把握原则
广州市天河中学 梁玉昌 
         恢复高考以来,很多老师在作文备考中逐渐形成一种套路,特别是对一些中下等作文水平的学生授以固定模式、固定套路,而且还美其名曰“秘诀”,以至于高考阅卷场上套文乃至抄袭的文章频频出现,胡编乱造,虚情假意,堆砌材料等新的教条主义、八股文蔚然成风。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走入了一条僵化、死板、机械的死胡同。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受教条主义、八股文风的影响,走入了一条僵化、死板、机械的歧途。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在纯工具课圈子里打转。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成为语文课的唯一目标,忽视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抛弃了艺术作品的人文底蕴,人文精神日益淡化,审美情感日益枯竭。作文教学变成了程式化、模式化,抹煞了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凸现和情感抒发。只偏重于学生作文中审题立意,篇章结构,遣词造句,忽视情感张扬和心灵的抒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日益减弱,没有创作的冲动和激情。以至于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味同嚼蜡,几乎达到了面目可憎的地步,令人不忍卒读。教师在课堂上喜欢读范文,构思大谈结构方法,导致作文题材结构模式化。而这种模式化直接衍生出情感的苍白无力,单调乏味,以至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大量堆砌华丽词藻,“啊”字盛行。其结果只能是令人大倒胃口,丝毫达不到共鸣的程度,引不起心灵的激荡,达不到净化读者灵魂的作用。更有甚者学生为文造情,生搬硬套,成为某种观念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忽视了文学艺术的本质特性,假大空盛行,口号满天飞,使情感的把握成为虚妄。为此,我们要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把握教育,才能写出情文并茂,声情并茂的好作品。
文学创作的中心课题是创造形象,我们在写散文,记叙文或者诗歌、剧本等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形象创造不是一个空洞的实体创造,而是对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情感把握,这个艺术形象不仅是理性认识,更是情感的渗透。而且这种情感评价是直接的。理性认识是隐含在情感评价之后的。这种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徒有形象不能成为艺术。动物学教科书中的对各种动物的生理、生态习性都有详尽的文字描述,有时还配上精美的图形,然而它并不动人,没有人把它们当作艺术品来欣赏。相反,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虽寥寥数笔,却神采飞扬,被誉为审美精品。究其原因,是因为前者只存在非艺术的审美价值,后者对外部世界的把握与反应则融认识、情感为一体,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忽视这一点,塑造形象之际,往往成为口号式的,扁平式的类型化的形象。对于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中国古代文人多有论述,《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陆机云:“诗言情而绮靡。”刘勰言:“吟咏性情,为情造文。”都反对那些为文造情的作品。而我们的作文教学长期受意识形态的影响,片面强调高大全形象,注重道德教化和说教,导致学生作文未写,而主题先行。为文而造情,成为一种矫揉造作的精神传声筒。或卒章显志,或通篇口号,无病呻吟。华滋华斯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的学生作文也应学习这一点。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