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30字。
2006年高考语文(湖南卷)命题思路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语文命题组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的命题,延续了前两年的命题思路,在严格遵照《考试大纲》规定,坚持“三个有助于”,确保命题的检测功能,努力追求湖南卷“典雅厚重、务实创新”特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强化了命题的导向功能,试图通过试题的设置,更为有力、更为有效地推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2006年湖南卷第一道大题(语言知识及运用)的设置,将6道小题压缩为4道小题,并集中在语音、字形、语义、语病四个基本考点上。同时,还对语音、字形这两道小题,在命题方式上作了适当改动。
以前这两道小题的设置,都是各列出四组词语,让考生去甄别、选择。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给出的词组比较多,比较集中,便于考生集中精力去查找错误项,但脱离具体语境孤立静止的考查,或多或少也留下了遗憾。例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怎么重视正音和正字,有的甚至将它视为“小儿科”,只是到了临考才集中时间对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作所谓的“强化”“冲刺”,这多少就有些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我们看来,语音、字形这些基本知识,必须在具体语境中才能更好地考查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必须依靠平时的积累才能有效提高考生阅读与运用语言的能力,仅仅靠考前的几次“强化”和“冲刺”是不行的。因此,今年这两道小题的设置,我们要求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去判断读音正确与否,查找错别字,以期引导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重正音、正字这些基本功。
二
今年文言文选的是曾国藩的《湖南文征·序》。选这篇文章,也是有我们的用意的。
综观近年来的文言文考试,无论全国卷还是其他省市卷,考的都是清一色的史传文。考史传文,主要基于这样的理由:史传文比较浅显,以记叙为主,又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便于考生理解。这种用心自然是好的,但将文言文考试固定在史传文上也有其弊端。例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考生将《史记》、《汉书》中的记叙部分通读了,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依然有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研究后发现,这与过多地强调史传文的阅读有关,许多考生对一般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固然能阅读理解了,但脱离史传文特定的文体、语体,遇到表达方式复杂一点的文章,如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文章,便感到力不从心。因此,2004年,我们选取了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放鹤亭记》;2005年,又选取了叙议结合的《记旧本韩文后》;今年,则选取以议论为主的《湖南文征·序》。我们试图通过这些选文,使文言选文趋于多样性,以期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一个积极的影响。
选《湖南文征·序》,同时也是我们对许多教师所关注的关于“湖湘文化特色”的一个回应。
这两年来,有老师不断提出湖南卷要突出湖湘文化的特色,这种意愿自然是好的。我们认为,“突出湖湘文化特色”并不意味非得要选湖南本土作家的作品,而更多地应体现在一种文化精神上。事实上,近几年来我们也一直在这么努力。如,湖南考生肯吃苦,会读书,基本功扎实,也就对应了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典雅厚重”;我们一直所强调的“务实创新”“命题导向功能”,也都体现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但遇到合适的湖南本土作家的文章,我们也不必刻意回避。
曾国藩这篇文章,内容涉及文法、文风、湖南文化源流等。我们希望,源远流长的湖南文化,能激起考生的自豪之情,而他所论及的文法、文风,也能对考生写作有所裨益。
近年来高考作文整体上呈现一种模式化的倾向。如,要考生写一篇议论文,他们大多会以一段漂亮的排比句开头(“每缀以排比之句”),然后不管是否符合题意,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一路写来,最后简单结合一下自己的实际(“常丰缛而寡实”)。不少教师乐于传授这样一种只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模式,很多学生也乐于接受,写作时往往脱离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片面强调形式以求美,简单堆砌材料以炫才。其实,这是一种不好的文风。去年,在全国考试中心组织的高考命题评审会上,有专家就曾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