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 资源简介:
约22140字。
古诗类别:
古代诗歌常见考点
一、怎样阅读古代诗歌。
二、了解古代诗歌七大题材。
三、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人物、事物、景物形象)。
四、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五、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六、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七、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
一、怎样阅读古代诗歌
1、三读晓大意。
读标题、读作者、读注释
(一)、读标题:
标题可以负载以下信息:
1、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4、揭示作品的线索;
5、表明诗歌的题材;
6、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卷别 标题 重要信息
全国新课标卷Ⅱ 《送子由使契丹》 ①交代了事件
②暗示了题材(送别诗)
北京市卷
《晓行巴峡》 ①交代时间(晓—早晨)②交代地点(巴峡)
③暗示诗歌的内容(借景抒情)
山东省卷 《水仙子•舟中》 ①交代了地点(舟中)
②交代了题材(羁旅行役诗)
天津市卷 《登裴秀才迪小台》 ①交代友人(裴秀才迪)②交代事件(同友登台远眺)③暗示手法(借景抒情)
(二)、读作者
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清楚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风格。一般试题中的诗歌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及其创作风格、主流思想,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例如:李白的诗热烈奔放,豪迈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含蓄生动,闲适空寂;杜牧的诗含蓄绰约,借古讽今。
如果不熟悉诗歌的作者,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论世”,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南宋偏安一隅,国势衰微,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爱国主义是陆游作品的主旋律,其表现有反抗外敌侵略、抒发壮志未酬、揭露当局腐败及关怀祖国人民等。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家庭、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高贵品格决定的。
(三)、读注释
注释对鉴赏诗歌有重要作用,虽篇幅短小,却是命题人给考生的提示。
有的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提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揭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的介绍作者,那是在提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注意,注释有助于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寻找到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而这些恰是解题所需的关键信息。如果了解历史,弄清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使读不懂诗文,也能找对整体方向,快速答题。
2、熟悉题材,有的放矢
熟悉古代诗歌的题材类型,就能有的放矢。思乡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诗、闺怨诗等七类诗歌的内容不同,抒发的感情更不同。如山水诗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怡然自得的闲适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征人久戍边关的乡思或壮志未酬的怨愤;送别诗抒发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
3、抓点带面,把握主旨
鉴赏诗歌,要重视诗歌中的“情感语”,即诗歌标题或正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愁、寂)。许多诗歌中不仅交代诗歌所咏对象和事件,还常以“怨、愤、哀、喜、别”等词语点明全诗感情基调和写作目的。高考所选诗歌大多具有篇末点题的特点,后半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揭示诗歌的主旨,因此把握诗歌主旨的捷径就是深入探究诗歌中末尾一、两句的含意。
二、熟悉七大题材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对接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