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怀古咏史诗考查形式和答题技巧
- 资源简介:
约3290字。
怀古咏史诗考查形式和答题技巧
1. 怀古咏史诗
【考点讲解】
一、 《课标》 要求
根据诗歌的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 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二、 考查形式
多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考查。
三、 知识讲解
(一) 题材特征
1. 内涵: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 或借古讽今, 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 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 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两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2.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 “怀古” “登某古迹有怀” “古迹” “古人名” 等。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等。
(二) 内容情感
1.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2.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②缅怀前贤, 表达敬仰或惋惜; 类比古人, 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 托古讽今, 忧国忧民;
(三) 常用手法
1.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
2. 对比手法, 描写眼前衰败、 荒凉的景象, 与历史上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
3. 化用典故, 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 衬托, 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 以悲景衬哀情。
【规律总结】
鉴赏咏史怀古诗步骤: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运用的典故(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