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之词语讲义
- 资源简介:
约8450字。
高考语文备考之词语讲义
识记一个新词要走四步:
⑴这个词语的出处、基本义(原始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分别是什么?
⑵该词语在使用时要注意哪些方面?有无语义轻重、范围大小、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特定指向?
⑶该词语有无语法方面的限定或常见的误用类型?
⑷造一个句子,自己创设具体的语境,辨析其使用正误。
举个例子:风行草偃——⑴这个词出自《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⑵该词语本义是风一吹草就倒下,后来用于比喻道德文教能感化人。⑶这个成语在使用时容易犯望文生义毛病,在对象上用错。⑷管理不一定非要靠严苛的制度和无处不在的监控,如果领导干部能身体力行,积善成德,必会风行草偃,不言而化。
以上算是对一轮复习的回顾。既然是自主整理,我就不限于只分析第18题的成语辨析考查,我把词语(成语)在试卷其它地方的考查也一并分析,如文言文和诗歌鉴赏中的文言字词、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成语辨析和填写、作文中高级词汇的运用……
下面稍作展开
(一)文言词语考法
1.在文言断句模块中考文
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经常作为句读判定的标志词,出现在新高考卷的第10题。
【2022新高考卷Ⅰ】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做这道题可先找主词和谓词,如“赵”、“魏”(第二个)、“此”作主语,应在它们前面断句;“救”“歃盟”“为界”等作谓语,要分别看它们管到哪里;再找标志性的虚词,如“也”“矣”,应在它们后面断句。
2.在词语解释模块中考词语解释出现在新高考卷的第11题,这几年经常和文化常识合在一道题里考。
【2022新高考卷Ⅰ】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后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句中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这道题考了“寡人”“百乘”的文化常识,多义词“蔽”的语境意义,以及“国门”的古今异义用法等。
3.在文意理解模块中考
第12题对文章内容的概述,很多时候考得很细,往往整个选项的判定就取决于对某个重要词语的理解是否准确。如2022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