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学案5
- 资源简介:
约3430字。
第二单元 6.1 《老子》四章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辩证哲学。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理解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和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纷争,于是各学派对当时的社会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老子就是在这样种背景下总结出了自己的道家学说。精华部分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作者介绍】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通广博。
【层次结构】
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第二十四章: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学习课文】
1.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自矜者不长。”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2.第三十三章中的“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的“富”与“志”各有什么含义?
“富”即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的需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志”即志向,志向只限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只有将志向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