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10字。
人文精神回归语文教育的思考
中山市阜沙中学 肖维国 528434
21世纪,人类迈入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可我们在面对语文教育“高分低能”的现实时,就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语文基础教育中人文精神性质进行重新思考。
一、人文精神回归原因的探析
20多年前吕叔湘先生发表了《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那篇著名文章,语文教学从此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但科学化对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并没有起到人们所期望的作用。20世纪录片90年代人们对科学化道路进行了反思,进行了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大讨论。工具性与人文性才公认为语文学科的两个基本属性。为什么人文精神能回归到基础语文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语文课堂本身具有无比丰富的人文内涵。
所谓“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言作为记录人类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不仅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马克思语)。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无论从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还是思维空间,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文内涵。
(二)汉语的非理性、非实证性特征。
汉语言由于它是具象的特征,往往追求意境的创设,所以它的语意空间十分开阔,显得灵活而富有弹性和空灵感。又由于它的语言凝练精警,寄意深远,所以它的文化意蕴又特别丰厚深邃。由于前面两者的创意追求,结果汉语文抒情性也特殊性别浓烈。汉语文是非理性、非实证性的,是空蒙的、混沌模糊的。因而人们在阅读它时,所品味的感觉不可能对科学语言那样精确和清晰。一百个人读薛宝钗就有一百个薛宝钗形象,教师决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去统一认识,应该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及学生具有人文色彩的独特体验、价值取向。
(三)教改先驱探索实践的成功。
中国教育界通过对部分特级教师以及全国重点中学的教育研究发现:他们不仅有高的升学率,而且特殊性别关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及学生的人文涵养。早在于20世纪80年代,魏书生的语文教学就非常重视人文关怀。他引导学生关怀人类的前途命运、关怀世界的发展趋势、关怀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关怀别人的命运、关爱自己的生命。魏书生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必须重视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