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740字。
江西省鹰潭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春节来临,烟花爆竹的话题重新被捡起,是禁是放,各有说辞。有人建议,应该以立法的方式禁止中心城区燃放烟花,以缓解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还有人建议,至少应该严格行政审批,对烟花爆竹的运输、燃放等行为进行控制。
②近些年来,这一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激烈争议。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对燃放行为进行规范,固然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对于“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传统风俗,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来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正如孟德斯鸠所说:“要改变风俗和习惯,不应当用法律,否则便是粗暴。”
③传统农业社会,燃放烟花爆竹寄托了人们“辟邪”、行好运的心愿,也给孩子们添了乐子,给大人带来了喜气儿。但在现代高密度生活的大都市,情况显然不同:一方面,人们已经不堪喧嚣,他们更希望已经浑浊的城市空气能够清爽一些,繁忙工作之后的假日能够安静一些;而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逐渐丰裕,使人们对“年味儿”有了更高的文化期待,甚至赋予其文明传承与传统复兴的意义。“过年”成了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乡愁,是个体的情结,是民族的时序密码。一串小小的爆竹,是禁是放,也因而承载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价值评判,变得沉甸甸起来。
④在“春节”的文化转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大家各得其所?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比如,在一些国家民俗中,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形式,体现出社区和团体的存在,通过不限于家庭亲人的群体活动,构建出丰富的公共生活领域,在更大的程度上培养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归属、认同与公益心。
⑤因此,立法者和执法者应该有更大的文化关怀,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既维护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生长的空间,使之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和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节点。
⑥自省促进文化创新。这些看似小事,却有助于形成开放的公共生活领域,帮助国家将社会“编织”起来,有助于在复杂、分化的转型社会中增强归属、凝聚共识、增加认同,更好地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从而体现传统民俗“正风俗、饬人心”之教化正俗的美意。因此,尽管我们的民俗已经有着极为充实的形态,但完全还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法治的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从而成为中国梦清雅丰富的底色。
(摘编自支振锋《法律要为民俗留下空间》)
材料二:
①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民俗文化才能更富生命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面貌,民俗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以立法的方式规范燃放行为,体现了法治思维,但对于传统风俗,不能仅靠立法和执法来改变。
B. 材料一认为,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风俗承载着人们的文化期待,但在现代社会,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C. 材料一指出我国的民俗已具有充实的形态,完全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进行创新,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 材料二认为色彩能够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欲使节日民俗更加亮眼,民间之“色”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针对烟花爆竹燃放的不同建议写起,继而直接表明要创新文化传承的形式的观点。
B. 材料一第三段抓住现代都市生活这一背景,细致分析了部分城市人抵制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C. 材料二第五段论述新旧民俗各自彰显魅力,既能滋养着当代人的节日生活,也能不断丰富当代人对民俗文化的感受。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民俗文化,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分析原因,材料二侧重于阐述作用。
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赋予传统民俗新面貌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安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 许多地方的传统民俗活动加入了现代元素,如用灯光秀代替烟花表演。
C.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多样的艺术形式展现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D. 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他们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4. 下列选项最适合补充到下面这幅表空缺处的一项是( )
节目 民俗活动 创新方式
春节 贴春联
清明 祭祖 5G多点位可视网上“云祭扫”
A. 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春联
B. 举办春联书写大赛
C. 网络平台展示春联
D. 将代表中国文化的春联运上太空
5. 本地区某社区计划在龙年元宵节之际举办一场富有民俗韵味又切合时代感的活动,你认为应当如何安排此次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由原文“完全还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法治的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从而成为中国梦清雅丰富的底色”可知,是成为中国梦清雅丰富的底色,而不是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丰子恺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你什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