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490字。
2023~202 4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姓名: 分数:
卷I(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创造行为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简单说来,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之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答案,而发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多方寻求不同答案。聚合思维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而发散思维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等三个特征,它的这些特征被认为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总结,天文学家对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等,都是聚合思维带来创新与发明的佐证。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遐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凯库勒受炉火“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等,则说明了发散思维在自然科学的创造活动中大有可为。可以说,没有聚合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想象动机。
可惜的是,在不少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多于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轨迹大体形成上图所示双曲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学校和家庭过分强调聚合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主导作用,最终造成学生发散思维被干扰抑制。
(摘编自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材料二:
对于影响创造力的个体因素,一些研究者聚焦于思维过程、认知方式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不少国家,学校和家庭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远不及聚合思维,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不充分。
B. 积极情绪可能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助力提高个体创造力,但在极低情绪激活水平之下也很难见效。
C. 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更能成为人们从事某项任务的动机,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D.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应该有规范和限制,不可滥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因此适用于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
B. 聚合思维强调理解和运用已知信息,对深入认识事物的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C. 在影响创造力的诸多因素中,非认知因素对于创造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D. 创造力的培养需贯穿伦理的考量,需要打破理性的桎梏与一切平衡。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中创新思维的一项是( )(3分)
A. 一家企业把温室技术、排烟技术、建筑技术等多种技术聚合起来,建成了新式发电厂——气流发电厂。
B. 田忌的三匹马整体实力不如齐威王的马,但在孙膑的指点下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最终赢得了比赛。
C. 诗人洛夫参观菲律宾的一座烈士陵园时深感震撼,以《白色墓园》为题,抒写了所见的几十种白的意象。
D. 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时,杜甫无从获悉前线战况和妻儿消息,忧心如焚却又百无聊赖,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4. 下列选项对材料一图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尽管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对创造行为的意义不同,但都可以引发创造活动。
B. 学龄前儿童发散思维的水平远远高于聚合思维的水平,说明儿童更具有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C. 5~40岁,聚合思维的发展与年龄呈正相关,发散思维则呈负相关。
D. 40岁以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均趋于平稳,但稳中有升。
5. 请结合材料观点,对下面这个测验的依据和结果进行分析。(6分)
在美国,曾有研究者做过这样一个与创新思维有关的测验:让被试者(中学生)先看一幅意图模糊的画,然后写出一个故事来。为测试被试者的创新思维,每个故事都按鲜明性、独特性、变化性、直观性、想象性和完整性来打分。测验的结果是得低分的学生明显多于得高分的学生。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约翰•克利斯朵夫
[法国]罗曼•罗兰
每天上午三个小时,晚上三个小时,克利斯朵夫不得不坐在折磨人的乐器前面,大颗的眼泪顺着脸颊和鼻子流下来,冻得又红又肿的小手,在琴键上东奔西走,生怕弹错了一个音就要挨一戒尺。他自以为恨透了音乐,但他拼命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