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设计24
- 资源简介:
约4360字。
《窦娥冤》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文学类文本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选自必修下第二单元,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
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同情他人、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情怀。
2、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了解戏剧作品,欣赏戏剧设计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深化对戏剧题材的认识。
3、把握本单元作品的共性与个性。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理解悲剧作品的特征,感受不同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4、通过撰写排演手记、观后感,总结对作品的感悟和对戏剧表演艺术的认识,以小组评价的方式交流学习心得与感受。 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其中包含三部戏剧名作,都是悲剧,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蕴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而又分别呈现出不同时代、地域的风格特点,需启发学生认识戏剧,学会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教材分析
从大纲要求看,古代戏曲属于我国优秀文化,主要在于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从单元教学要求看,本课属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节选的三部剧作是古今中外的名篇,本文是唯一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因此既要初步认识戏曲的特征,欣赏作者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手法等,还要求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由于体裁的特殊性,还需要注意其舞台性,学生要读出声音。从本课的教学要求来看,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关汉卿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位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对封建社会遭受重重压迫的人民给予同情,对他们的拼死抗争给予关切,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力求对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通过读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窦娥冤》被誉为“最有悲剧之性质”的戏剧,因此让学生了解悲剧意蕴,激发内心的悲悯情怀,提高悲剧审美情趣,是这篇课文的精髓。
教学目标
1、了解关汉卿,掌握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分析窦娥的悲剧性,思考悲剧的根源,体会作者感情,思考窦娥反抗的意义和价值
3、反复诵读,感受曲词之美
教学重点 探究窦娥的悲剧
教学难点 思考窦娥反抗的意义,感知悲剧的价值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教学思路
一.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2、根据学案了解元杂剧的相关知识、《窦娥冤》的剧情梗概以及关汉卿其人,借助问题的设置初步理解文本。
二.课堂导入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评价《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即从“世界”与“悲剧”两个角度加以肯定。关于悲剧,文学界也有这样的评价:“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