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设计37
- 资源简介:
约4750字。
课题
名称 基于WIKI网络平台的《雷雨》语言动作性欣赏 课时数 1
授课
地点 机房一 授课形式 班级授课
网络讨论
参考
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其他
资源 硬件资源:一人一机
网络资源:WIKI网络学习平台
优酷视频平台
多媒体资源:PPT
视频资源:明星版话剧《雷雨》视频
教材
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 下册》节选的《雷雨》片段出自第二幕,在整部话剧中起着勾连过去与现在的关键作用。借着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偶遇”,周、鲁二人三十年来辗转千里的经历以及剧中主要人物现在的处境和地位都被展示和交代了出来,戏剧情节高度集中,戏剧冲突尖锐而紧张,戏剧语言极具动作性。这场戏所体现的话剧特征和魅力,足以让人了解到什么是戏剧。
课时
处理 第一课时:师生共建《雷雨》WIKI网络学习平台,完成与戏剧和《雷雨》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
第二课时:在WIKI平台上欣赏《雷雨》语言的动作性。
第三课时:在WIKI平台上探讨人物形象及主题。
第四课时:“我的《雷雨》SHOW”课堂表演。
学情
分析 优势:经过前一课对WIKI网络平台的搭建,学生对与话剧和《雷雨》相关的基本知识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并对基于WIKI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协作的学习方式体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劣势:1、学生从未有过现场观看话剧的体验,所以对于话剧的直观性和动作性的理解较为困难。
2、学生与剧中人物的年龄、阅历、生活背景相差较大,体验剧中人物情感、行为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
目标 借助表演朗读、网络讨论、观看视频、撰写表演提示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雷雨》语言的动作性特征,深读《雷雨》,感受话剧。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雷雨》剧本中语言揭示心理、心理推动情节、心理和情节共同提示表演三个方面的作用。
教学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戏剧文学语言的动作性特征,感受到戏剧文学的魅力。
教学
设想 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的机房教室,以WIKI平台为支撑,在第一课时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完成了WIKI网络平台上《雷雨》和戏剧相关的基础知识的构建,了解了诸如《雷雨》的作者、创作缘由和背景、全剧的情节结构和戏剧的起源、定义、分类、冲突、舞台说明等知识。
本课作为第二课时,则重点带领学生通过表演朗读、网络讨论、观看视频、撰写表演提示等方法体会《雷雨》语言突出的动作性,深读雷雨,感受话剧。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出示例子:
句子 情境 心理
活动
……唔……清汤荞麦面……一碗……可以吗? 第一年
……唔……一碗清汤荞麦面……可以吗? 第二年
……唔……清汤荞麦面两碗……可以吗? 第三年
……唔……三碗清汤荞麦面,可以吗? 若干
年后
过渡:
还记得那碗让人印象深刻的清汤荞麦面吗?还记得母子三人四次来吃面的复杂心理吗?请试着读出来吧!
要求:
分析例句在特定情境下所表达的不同心理活动,并用朗读体现出来。
过渡:
特定情境是人物思想、行动和言语产生的主要依据,情境不同,即使是非常相似的一句话,表达的心理活动可能是迥异的。比如周朴园和鲁侍萍对三十年前无锡的回忆所传递出的复杂心曲。 回忆学过的内容,读出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心理活动。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入本节课新内容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