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56
- 资源简介:
约5410字。
附件3: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烛之武退秦师》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高2301班 授课时数 2
执教者 授课日期
教
材
分
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是一篇优秀的古代历史散文。本文通过烛之武的智慧和口才,展现了其如何巧妙地化解秦晋围郑的危机,展现了古人的智谋与胆识。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篇目。
学
情
分
析
本教学设计针对高一学生,考虑到我校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对古代历史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烛之武的智谋和胆识,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品味文本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及烛之武的智慧和口才。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的句式和表达方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课
前
准
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原文、注释、译文、历史背景等相关资料。
白板—用于板书设计和课堂讲解。
提供相关的历史书籍和文献,供学生课后阅读和学习。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教师讲解文言文的语法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译文进行初步理解。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拓展延伸法: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情景导入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不用作战而使敌人屈服是兵法的最高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看看郑国的大夫烛之武是如何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退兵的。
二、作家作品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