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50
- 资源简介:
约7440字。
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12课 教学设计
第12课 祝福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学习资源
三、教学素养
四、预习任务
五、作者背景常识
六、鉴赏活动
七、文本研读
八、文本联读
第12课 祝福
一、素养目标
人文主题——观察与批判
1.领会作家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拓宽视野,体会其对旧世界、丑恶事物的批判意识。
2.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思考人生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语文素养
1.了解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2.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
3.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从生活中选取材料,尝试写复杂的记叙文。
二、学习资源
本单元所选的古今中外小说,类型多样,风格各异,都是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作,反映了不同时代、地域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1.《祝福》选自《彷徨》,主要叙述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中挣扎着死去的故事。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传》,写了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高俅诬陷迫害,最终在山神庙奋起反抗,被逼上梁山的精彩情节。
3.《装在套子里的人》刻画了一个被沙皇封建统治套牢以至于死去的封建卫道士的可悲可笑的形象。
4.《促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统治阶层的横征暴敛。
5.《变形记(节选)》描写了人变成甲虫的荒诞经历,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三、教学素养
1.赏析文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2.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讨论小说主题。
3.赏析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叙事方式、结构特色。
4.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看到作品背后鲁迅对社会问题大胆批判、推动变革的精神。
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来加以揭示和批判,“意在复兴,在改善”,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今天,我们共同研讨鲁迅小说《祝福》为我们塑造的一个病态社会下的典型的妇女形象——祥林嫂。
四、预习任务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朱拓(tà) 间或(jiàn) 雪褥(rù)
瑟瑟有声(sè) 形骸(hái) 贺家墺(ào)
荸荠(bí)(qi) 呜咽(yè) 怔怔(zhèn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