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学案8
- 资源简介:
约16660字。
第7课 *兼 爱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说理的写法,体会《墨子》“意显而语质”的行文风格。
3.感悟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具体内涵。 1.核心素养落实
[读写联动]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位十九岁戍边战士日记中的这句话令人动容。请你以“清澈的爱”为题,为这些战士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
2.吟诵国学经典
[文化常识] 大夫、家、诸侯
[国学经典]
①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
②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墨子•经说上》)
3.必会学考对接
通假字的翻译
一、文意理解
(第1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事务)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治疗)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不)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请概括段意:开篇指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第2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考察)乱之所自起。当(同“尝”,尝试)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使受损失)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即使)父之不慈(慈爱)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者,亦然。盗爱其室(家),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卿大夫的封地)、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纷乱之事),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备、齐全)而已矣。
请概括段意: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
(第3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相当于“何”“怎么”)施(实行)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同“无”)。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请概括段意: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第4段)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鼓励)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互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请概括段意: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二、基础梳理
(一)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
2.故不孝不慈亡
“亡”,同“无”,没有
3.故盗贼有亡
“有”,同“又”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