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26020字。
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对待“有”“无”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观点。 1.核心素养落实
[文本联读] 从表达技巧上来说,《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在论述风格和语言韵味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又有哪些相似之处?
[读写联动] 你对“有用”与“无用”有什么思考?请结合具体例子,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思考和理解。
2.吟诵国学经典
[文化常识] 辐、毂、石
[国学经典]
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八章》)
②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第二十二章》)
③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秋水》)
④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
(《庄子•达生》)
3.必会学考对接
判断句式的翻译
一、文意理解
1.三十辐(车轮的辐条)共一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车毂的中空处),有车之用(功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器(陶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请概括段意:讲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2.企(踮起脚)者不立(不能久立),跨(跨大步)者不行,自见(自我显露)者不明,自是(以……为是)者不彰(彰显),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长久。一说读zhǎnɡ,意思是得到敬重)。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赘瘤)行(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第二十四章)
请概括段意:阐述了有道者不会“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道理。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勤勉而行)者有志(意志)。不失其所(地方、位置,指立身之基)者久,死而不亡(不朽)者寿(长寿)。(第三十三章)
请概括段意:本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